透过炙热的资本市场和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表象,深入分析无人店,不难发现,作为只适合于特定场景,满足特殊需求的零售形式的无人店,无非是零售形式的一种。 从目前无人店的运营情况来看,其最主要的优势在于降低了人工和运营成本,但仔细剖析,无人店的显性成本和传统零售店相比是一个伪命题。 尽管无人店减少了线下的人力成本,但后期运营和维护成本并没有因此减少,其对商品管理和后台维护的成本甚至更高。 无人便利店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运营。运营的核心包括获客、选址、商品选择、日常补货、上货及货架维护、商品损耗管理、防损、安全管理和食品安全问题等,这一系列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 对顾客而言,他们更关心的是购物过程中,智能机器发生故障,谁能及时处理;购买的商品质量出现问题,该找谁。缤果盒子首家门店因未解决高温问题而暂停营业,反映出来的就是其中一个问题。 此外,在消费环境、产品和需求都在发生变化的当下,“消费升级”、“体验升级”成为备受关注的热词。当越来越多的线上零售转移到线下,都在探寻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和消费体验时,无人店尽管提供了无需排队、手机支付的便利,但其服务体验是否能够真正做好,还需要画上一个问号。 技术方面,无人店仍处于技术探索早期,做到真正的无人值守为时尚早。Amazon Go相关负责人曾表明,Amazon Go能够完美运营的条件是:店内少于20人或当消费者移动缓慢时。 简单来说,当店内过于拥挤时,Amazon Go可能会崩溃。国内同样面临这种尴尬,识别、传感、支付等无人化技术手段已相当成熟,难点在于消费者行为是随机的,实时传导到后台并且进行判断回传难度极高,准确率将大打折扣。 无人店最初的目的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使用大数据和智能软硬件,突破固有的便利店购物体验,以用户为中心,围绕每个用户个体进行专属服务,使用户获得切实的便利。 如果无人店不能通过大数据和智能软硬件解决场景与体验的痛点,增强顾客粘性,那么,它能否成为一种零售趋势,也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而且,目前无人店并非完全实现无人操作,实际上,它更像一个大型的“自助贩售机”,只是在品类上做了丰富,空间上做了扩容,在用户体验上可以直接触摸商品,开奖,支付的手段其实并未做到传感免支付,更多的是在扫描区域手持支付。 因此,准确来说,无人便利店在本质上只是一种自助购物。 写在最后:关于诚信的一点探讨 从早期的自动售货机到无人飞机送货,再到无人店出现在街头,无人商业在现实中的版本层出不穷。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无人商业是对消费者的一种人性考验,信用问题是无人店面临的一大挑战。 自动贩卖机出现的时候,曾被人当成垃圾箱,也有人动歪脑筋取货,后来演变成了自动贩卖机前面还要有专人看守。无人零售的发展将面对和自动贩卖机类似的风险,如果运营方需要额外投入大量的人力去监督、管理、整理的话,节省人工这一美好愿望就会落空。 早期,沃尔玛的“Scan&Go”项目和扫描仪方案失败的主要原因便是盗损率过高,由0.7%上升至3%。 此外,还有媒体报道,全时便利店在北京尝试推出无人便利店当天,就有顾客现场拿走了价值昂贵的货物而没有付钱;还有人往返好几次,拿走数袋价值不菲的烟酒,并且只支付了10元钱。 无人超市、无人收银的模式在国外已有实践。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