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网络世界的每一天都是愚人节,因为装疯卖傻、戏弄他人是博出位最简单的办法。相声和小品中总有一个“笨蛋”担当,他们虽然是被吐槽的对象,但所有的笑料和包袱也都与他们相关。 在互联网中,恶搞视频就是这个“笨蛋”担当,十分受观众欢迎。尤其在视频产业发展初期,视频类型比较单一,恶搞视频是当之无愧的流量之王。但随着视频产业的不断发展,种种迹象表明,恶搞视频正在走向衰落。 恶搞视频有多受欢迎? 在早期,恶搞视频的整蛊对象一般局限于亲朋好友等熟人圈子。事实上,这种和亲近的人开玩笑的行为,在生活中很常见,而恶搞视频不过是把它放大之后记录下来。比如Youtube博主Jimmy Kimmel的视频“孩子们听说我把他们的万圣节糖果都吃掉了”,就是极为典型的早期恶搞视频。 “万圣节挨家挨户要糖果”是美国孩子的经典游戏,而Jimmy会在影片中告诉孩子们,他把他们辛苦要来的糖果全部吃掉了,而孩子们的反应大都是发脾气、爆哭。视频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播放量超过5870万。这甚至演变成一种经典的整蛊方式,每年都有大量家长将整蛊小孩的视频发给Jimmy,由Jimmy整理成合集发布。 自2012年起,Jimmy连续5年推出万圣节整蛊小孩系列,每年的播放量都突破千万。“万圣节整蛊”系列已经成了恶搞视频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系列之一。 既日常又有一定的戏剧性,是恶搞视频开始火爆的一个重要原因。Youtube曾在2013年,评选出排名前10的恶搞视频博主,他们的总体播放量就超过了350亿,其中播放量最高的PrankvsPrank,单频道的播放量就超过了3亿。 Youtube官方也十分重视恶搞视频的影响力,在当年的愚人节,Youtube首页就出现了由官方推荐的恶搞视频合集。合集内视频单条的最高播放量高达1亿2千万,最低的播放量也有400万。 在中国,恶搞视频往往赢了热度、失了人心,在微博有200多万粉丝的小罗恶搞就是如此。他擅长操作街头约架、开豪车搭讪等极具争议性的话题,比如最近一期恶搞拜金女的视频,播放量高达123万,但评论都很负面,“死拖别人上车,还说别人是拜金女”、“莫名其妙整人,看了真恶心”等等。 粉丝点开恶搞视频往往只是为了找乐子,而不是认同视频博主的做法和价值观。而随着搞笑视频市场不断扩大,用户的选择越来越多,流量虚高却缺乏影响力的恶搞视频开始走向衰亡。 恶搞视频如何走向衰亡? 随着越来越多的恶搞视频走向街头,被整蛊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恶搞视频的“恶名”也开始迅速传播。因为为了让视频更有趣,恶搞视频博主会故意试探弱势群体,比如老人和小孩,利用他们的笨拙反应来逗笑观众。 在早期,老人和小孩的恶搞之所以会大受欢迎,是因为被恶搞的人和视频博主往往彼此熟悉,他们的所有行为,都可以被定性为和熟人之间无伤大雅的玩笑。但整蛊对象一旦扩大到街头,任何一个陌生人都有可能遭殃,这其实某种程度上触犯了人们的道德雷区,尤其整蛊对象的选择往往很随机,会让人们产生一种危机感,“下一个被整蛊的可能就是自己”。 同时,恶搞视频的流量是虚流量,很难进行商业变现。以Youtube头号恶搞视频博主PrankvsPrank为例,他们曾经推出一条视频,atv直播,主要内容是男人骗自己的女朋友,他把她的猫扔下楼了。这条视频的播放量超过650万,但基本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收益。 暂且不论这个玩笑是不是触及到了动物保护的禁区,这个视频的逻辑其实是通过恐惧,以及恐惧的反转来引人发笑。这样的视频很难吸引商家投放广告,而通过播放量所获得的平台分成,与拍摄成本相比微不足道。 同时,受制于视频时长以及视频内容,相比起其他视频,恶搞视频的分享量和转发量都非常少。而在社交媒体时代,开奖,互动为王,恶搞视频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受损。 而且恶搞视频的拍摄往往很局限,可供创新的空间不大,视频博主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很严重。当市场上大量充斥着同类视频的时候,人们很容易就审美疲劳。而随着视频产业的不断发展,不仅搞笑视频的种类越来越多,垂直领域视频也越来越丰富,这都进一步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尤其是像美食、美妆、奇葩体验这类的视频,可扩展度要远远优于恶搞视频。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