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猫涉入智能音箱,几大互联网巨头好像扎堆完毕。从亚马逊、苹果、BAT、京东等,都已推出相关产品。 立马有人跳出来说,除了苹果,其他公司都做不好,因为它们没有“硬件经验”。 其实单就硬件来说,根本没障碍。不要说已卖到近千万台的亚马逊,牛逼的苹果、百度、阿里、腾讯们,熟悉产品的京东们,喜马拉雅以及更多即将进入其中的公司,就算华强北的各路英豪,接下来给你攒些牛逼的产品,都不难。 难在硬件之外。这也是目前为什么互联网企业率先杀入其中的原因。 那是因为,单纯的音箱就算做得再牛,如果只是听听歌,播报一下简单的天气,或者给孩子讲几个故事,想要出货还是挺难。这种功能,手机都可以实现,虽然简单了些。 互联网企业扎堆的原因,在于智能音箱是一个巨大的服务整合入口。 所谓服务,对于巨头来说,对应的是2B的基础设施部分,比如大数据、云计算、ICT等。如果拎出来AI来说,更多是语音、图像、算法、计算、大数据等;2C的部分,当然是娱乐、应用及各种O2O化的生活服务了。 你看亚马逊、阿里、百度们的产品里,不就是如此吗? 你应该能体会到普通的终端企业想涉足,其实真不容易。单纯整合2C服务是不那么难,可直接嫁接一些应用,比如美团点评、口碑之类。但若想整合更多,实现复杂的AI功能,j2直播,就不容易了。普通的终端企业在AI维度上,没有多少积累,语音方面可能还好,但是算法、计算、大数据等方面,没有积累,几乎不可能。 当然可以跟巨头合作。但是,这个阶段,你没有多少议价能力,因为你所要整合的资源已远远超过平常的供应链概念。这背后涉及测试成本、时间成本、沟通成本,当然有采购成本,每个方面都有许多不确定性。 不要觉得很轻松,一些看似简单的AI平台,背后会消耗大量计算资源,调动海量的数据。谷歌阿尔法狗与腾讯绝艺背后有大量处理器、服务器、数据支撑以及链接能力的支撑。普通的终端企业做硬件可以,搞成AI终端就难了。 初期的AI音箱应该不会那么消耗那么多资源,但它背后整合的基础设施与服务能力是大门槛。就是说,目前这个阶段,普通应用开发者、终端企业、内容企业想独立涉足AI音箱领域,并且能持续商业化,还不现实。 而且,这个领域虽然很热闹,实际上,面前并没有什么成熟参考,更多还是探索之中。对于那些主要依靠硬件出货获利的企业来说,存在很多风险。 上面提到的互联网企业,除了喜马拉雅之外,都有比较强大的基础支撑。其实,喜马拉雅的音箱用途相对较窄,更侧重音乐音频,缺乏更多应用场景,j2直播,它的智能化程度还很有限。 这个话题其实跟外界当初质疑谷歌做硬件一样。谷歌做过手机、眼镜、VR,还搞过无人机、无人驾驶等等。这类产品同样没有参照。而且,谷歌身居安卓生态中心,它若不提前下手,在产品形态、软硬件标准等方面形成哪怕粗糙一些的参考方案,整个产业链很难快速起来。 互联网巨头们涉足AI音箱,还只是一个开始。只所以选择首先音箱切入AI,根语音在AI几大要素中的演进速度较快有关。它相对已经成熟,做为商业化入口的价值开始明朗。 而且,相比其他图像、双手操控,语音入口确实有种种超越的优势。空间越复杂,越能发挥优势。某种程度上,它能解放我们的双手,解放我们的眼睛,当然也能解放我们的双脚。在一定的环境中,语音的操控具有相当的便利性。 手机的操控更多还是双手与眼睛。而且,它里面隐含着诸多学习障碍,区隔了无数的用户,导致平台无法真正撮合他们与一些服务。 比如实际生活中,中老年人与孩子因为输入法或者学习成本较高,无法了解更多服务。而语音入口的成熟,很多时候可以超越这种限制。 如此,你就能发现,AI音箱等形态的产品,可以降低民众接触互联网服务的门槛。等于说有拉新功能,也能让每个用户接受更多服务。如此,互联网巨头们就能将自己平台中的各种碎片化服务整合到这一入口,并将种种服务纳入到他们庞大的基础设施管道中去,从而也可以摊薄它们的运营成本。 这当然只是巨头们AI战略的一小部分,更侧重智慧家庭的入口应用层面。这个场景,这个阶段,更能发挥AI的价值:一是家居环境相对封闭,更适合语音的环境;二是初期它能整合智慧家居与许多日常生活服务,切实可行。 可以确信,随着AI各要素技术面成熟、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会有更多应用场景搭建出来,也会诞生更多终端。 目前说谁牛逼其实没有多大意义。未来的竞争,这些巨头应该也会形成不同的路径。在我们看来,大致会有以下几种: 1、谷歌、百度、微软们开放平台之路:更侧重AI基础设施、云端一体的开放平台,面向更多行业、大众的更大规模的开放之路;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