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光靠这个当然还不够,我们在线下购物,经常会有把货拿到收银台,想想以后还是回头是岸,又放下了,所以出口那个“支付门”是个关键,这个隧道会对你和你卖的商品做最后确认,并完成支付。让我们一起进入这个隧道,看看它有什么玄机? 首先,进入支付隧道之前,看到门上有个传感器,结合上面的视频看(压低帽檐就不让你进隧道),估计是负责确认你是谁的,识别不出来不让进。因此,要进这家店,你的淘宝必须绑定了支付宝,作为大陆居民做了实名认证,只能本人购物。 自动代扣上限每人每天5000元。 进入“支付”隧道 进去之后第一道门会关上,把你锁在里面,柱子上有各种传感器。 支付隧道内部 然后它开始识别商品,注意屏幕上的提示哦。 正在识别商品 识别完毕之后,屏幕上就会出现下面这幅让你痛并快乐着的画面,然后你就被放出来了……再一看支付宝与淘宝,剁手已经完毕了。现场有其他媒体的小伙伴尝试过,放进背包里,有时候也可识别到。 准备支付 没错,聪明如你,肯定还想问?不仅是店里,支付门里,还有商品,商品究竟被加上了什么?为什么放进书包里也能识别?如果单纯依靠视觉和压力传感器,不可能放进包里也能识别,相信机器还没有聪明到靠视觉判断我放进了包里…… 嗯,口风严实的专家还是不愿意告诉我……于是我在现场找了一下,究竟每个商品有什么共同点,发现每个商品都会有一个造物节小标签。 熊笨熊书包与钉在上面的造物节小标签 从现场体验的情况来看,蚂蚁的工程师们是叠加用了RFID方案,这是一款成熟且廉价的解决方案,在一些图书馆和线下商店的磁扣中,也用到了类似的技术;零售巨头沃尔玛也运用了类似技术,去提升供应链的管理效率。 淘咖啡支付解决方案的缺点 大家看视频里的极端情况,似乎每一次都很顺利,其实似乎并不是这样哦,现场还是有一些 “支付失败”的案例(也就是你莫名其妙把货偷出来了)。 比如,很多宝宝因为是第一次体验,一边进去都一边举着手机拍照,不知道是手机干扰了传感器、还是手机遮住了人脸,一些以这个打开方式进去的宝宝都木有支付成功。 至于把货放进包里,有识别成功的案例,也有不成功的案例。还有小伙伴买了两份一样的贴纸,结果只识别出来了一份。 蚂蚁金服方面介绍,确实RFID标签本身有无法攻克的技术,比如无法识别玻璃等特殊材质商品,标签如果被紧紧捏住会识别不到,从而影响识别的精准度。此外,如果要在每件商品都贴上RFID,atv,还不仅仅是标签本身成本的问题,还需要供应链的高度配合和全盘改造,现实难度比较大。 因此,蚂蚁金服表示,接下来还会在计算机视觉算法上继续深入下去,以提高客流密集场所的识别准确率。在业内,这被公认为是未来的主流方向。 从亚马逊公布的视频看,Amazon Go使用的就是大量使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国内的无人便利店快猫和TakeGo也是。不过,在人数较多的场所、客流密集的货架前识别人,这对计算机视觉来说,也是个难题,目前还不成熟。此外,在识别那些被客人拿起又被放在别处的商品,纯计算机视觉也很难做到不出错。 从蚂蚁金服的角度来说,它们想做的是无人店背后的物联网支付方案,并把这个方案开放赋能给线下实体店。这就需要尽可能降低改造成本,保留线下店原有的布局,才更有利于大规模推广和复制。 在淘咖啡里,除了在店里布置有一些摄像头和视觉传感器外,主要的硬件改造基本集中在“支付门”。这个门直接放在实体店的出口,不需要大规模改造店内布局。 不过,现场公测的体验也告诉我们,这套方案目前也还不完美。 今天“公测”所遇到的一些情况,比如拿着手机、摄像机进支付门,都是蚂蚁金服在内测的时候没有想到的状况。其实对于一个第一次用未来科技的古代人来说,这样的举动其实还是很自然的吧。而且, “支付门”也还不能解决多人同时进入的情况。 拍着照进支付门的小伙伴 整个体验下来,其实进去和出来的体验并不是很流畅,进门的时候识别二维码,需要把手机放在比较适中的距离上,放太近也不行。 进门扫码的体验也不够快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