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自媒体圈热议,内容生态的流量红利没有了,文章的打开率都在下降,而且渠道很分散,每天要花大量精力运营多个渠道,好心累啊。人的精力有限,皓哥心想必须聚焦在头部平台上,那么究竟哪些平台会成为头部呢? 最近,UC宣布启动的“光谱计划”让皓哥眼前一亮,这个玩法靠谱多了。“光谱计划”推出首个技术+内容开放平台,主要赋能开发者和手机厂商,他们可以利用UC的U4内核,自己建一个内容分发平台,还能直接接入UC现成的内容体系和阿里的广告体系。 简而言之,这相当于有流量的App接入UC,就能快速实现内容分发与商业变现;而对自媒体来说,相当于一篇文章上传至UC,就能曝光到各个UC合作的流量平台,又省事儿,效果又好。 看起来这个计划多方共赢,那对UC好处在哪?对内容行业又有何影响呢?听皓哥给你一一分析下。 一、外部有需求,内部有能力,开放是UC下的一步好棋 从外部因素来看,首先移动互联网下半场人口红利已经消失,单App可获得的流量触顶,互联网品牌之间开始抢夺用户有限时间。 用户时间碎片化,想把他们留在App内,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优质内容提升用户黏性,无论是使用时长还是打开频次。因此但凡有流量的App都意欲建立自己的内容生态。 其次是TOP200的应用逐渐开始有固化市场的态势,新进入者的机会越来越少,中小开发者发掘存量市场变得困难重重。 根据阿里应用分发的数据显示,2015年,TOP200的APP总流量占全网25%,2016年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了55%。流量逐渐向头部靠拢,中小开发者的门槛不断提高。想通过“内容化”找到生存空间,却面临着多个痛点。 技术研发成本高。 产品的核心是用户体验,为了保证用户消费内容的体验,技术的投入绝不可少。但如果从零开始自己搭建,面临的成本和压力比起成熟的大平台,毫无优势可言。 内容的获取存在高门槛。 对于绝大多数互联网产品,短时间内聚合一定量级的内容已经非常困难,更别提内容的质量。比如,存在一些天气或wifi工具类的APP也正在试图切入内容信息流产品。虽然工具类App本身流量很高,但却没有做内容的基因。 缺乏商业化变现的能力。 目前内容主要的变现模式是广告,但对于中小开发者而言,变现效果远没有品牌的优势大,对广告主的吸引力较弱,投入产出比低是常态。 对于这些没有实力颠覆现状又不甘灭亡的App,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抱大平台的“大腿”。做自己擅长的事,剩下的,让合作伙伴来解决。 从内部因素来看,UC具备三个优势,有为中小开发者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的能力和底气。 在内容供给上,UC对自家内容丰富度、数量和质量有足够自信。 当前,UC大鱼号拥有50万+的内容提供方,包括机构媒体、自媒体、独家版权和明星号等。阅读量破亿的账号超过130个,阅读量过百万的帐号有16000家。 在内容分发上,UC打通了阿里系大数据和业内领先的机器学习算法团队。 做内容分发离不开用户画像,而阿里数据库中的Uni ID覆盖了95%以上的网民。现在UC还能根据用户使用场景去匹配内容,算法更复杂,实现了内容分发的精准推送。 在商业变现上,依托于阿里移动广告投放体系,UC可帮助合作伙伴高效实现商业化。 当前阿里移动广告投放体系已经有超过100万广告主,包括电商广告主、大品牌广告主、网络服务广告主等等。UC的广告投放能依靠阿里的大数据和算法精准匹配,商业化的同时兼顾了用户体验,对于中小开发者是一种敏捷高效的变现路径。 二、UC抓住市场空白点,成为首个内容+技术开放平台 之所以说UC的开放是步好棋,是因为它抓住了市场的空白点,是首个把内容和技术一并开放的平台,与当前市面上内容产品的业务侧重点都不同。 提起内容产品,不得不提用户使用时长仅次于微信的今日头条。目前今日头条只开放了第三方编辑器接口,相当于可以输出个性化内容,头条平台只提供信息流。加上流量红利已到瓶颈期,BAT纷纷下场内容分发领域,依靠自身单打独斗的今日头条危机感不小。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