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户外运动爱好者 Tina,热爱上天入海,行走山川。但在我们的镜头里,作为班夫中国创始人的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洒脱和自由。为了工作,她与丈夫常年异国。在哄完宝宝入睡的深夜,灌一口咖啡,驱车赶往工作现场救火。六年间,多少次,Tina 这样独自承受内心的失望和无助呢,旁人难以想象。 与心爱的人一起开一家咖啡馆——「雕刻时光」的创始人庄仔,可能是最早完成这个大多数文艺青年终极梦想的人。创业二十年,现在的他却感到身心俱疲,最初追求的自由自在,似乎离他越来越远。在西双版纳,庄仔认识了种咖啡的张老大,这个年近半百的上海老知青、近乎偏执地坚持自我的苦行僧,开奖,让他感到尴尬和刺痛,他想要重新发现被遮蔽的内心引力。 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原来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纪录电影,所以它会带着某些天然的标签,比如小众,比如非商业。 我是拍纪实出身的。在电影学院求学时,虽然学的更多是剧情片创作,但出于兴趣,拍的都是一些关注现实的题材。北京的老年群体,西南的少数民族,浙江的留守儿童,都曾是我的拍摄对象。其中一些片子拿过奖,也得到机会在电视台、电影节播放,但囿于题材,传播力十分有限。我被这种认识世界的方式滋养,却也深感其局限。 而在院线出现过的纪录电影中,《海洋》、《喜马拉雅天梯》、《我们诞生在中国》等都是自然题材。现实题材的《归途列车》关注农民工家庭,《千锤百炼》关注地方拳击运动,它们都是优秀的纪实电影,关注相对弱势的群体,通过记录他们的生存状况,反映某些社会问题。然而,能够代表当下人们生活和创造热情的类型,仍然是空白。 我们的合作方在看了拍摄到的素材之后,很兴奋,决定追加制作预算,希望把它变成一个可以上院线的电影。所以当《内心引力》拿到龙标时,我们是很期待的。这不仅关乎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可以被更多的人看到,同时也将成为一个试验:一部关注社会大众话题、与现实相关的纪录电影,会多大程度地被商业院线所接纳呢? 《内心引力》参加大学生电影节 先后在 10 所大学做点映 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我们都在为《内心引力》的宣发问题而奔走。2016 年 5 月,我们在国贸百丽宫做了一场点映,观众的笑声和眼泪让我们倍受鼓舞。但发行和院线公司却不太敢接我们的片子,这是一个精确计算投入与产出的时代,他们没有把握吸引足够的观众去影院买票。 北京百丽宫影院点映现场 感动落泪的观众 电影节上看笑了的观众 几乎走投无路的时候,我们遇到了现在的合作伙伴——雪人电影,作为一支创业团队,他们对《内心引力》的故事格外感同身受,我们由此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最近又新加入了香港寰宇电影公司和引力影视,他们有着丰富的发行经验,大家正在为促成电影上映而一起努力。 最终,我们用了 18 个月,跑了 5 个国家,20 多个城市,带回 8 万多 G 素材,在剪辑台前磨了 2 年多,交出了这么一部讲述 7 位独立品牌创始人的故事——《内心引力》。这个过程,也是我们跟着自己的「内心引力」,一边较劲一边朝前走的过程。我们记录故事,这些故事也反过来给我们力量,让我们坚持到最后。 后期剪辑过程中,我们一改再改,每看一遍,都忍不住去想还能怎么调整可以让它更好。作为一部电影,《内心引力》还有很多的遗憾。但就像 Tina 在片尾说的,在喜欢的地方,和喜欢的人一起,把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对我和酿影像工作室来说,这些我们都实现了,对此我们充满感激,并愿意将这份力量传递给更多人。 点映现场主创与观众交流 《内心引力》不是成功学鸡汤,它就是一群人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和你我一样,生活着,热爱着,挣扎着。看电影最终都是在看自己,如果你有被打动,那也许就是内心引力的作用。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