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被称为无人店大年。欧尚、大润发成为最先试水的零售企业,与之合作的技术供应商“缤果盒子”在5月完成了超过1亿的A轮融资。阿里巴巴也将在即将举办的淘宝造物节上落地无人零售计划,推出名为“淘咖啡”的门店样板。 家居卖场品牌“居然之家”可谓此中的跨界玩家。其无人便利店品牌EATBOX即将在7月落地两家店,分别位于北京东直门、世纪金源。 EATBOX的门店在30平米左右,消费者首次进店需要首先录入人脸信息——目前由一名店员引导完成,未来会在店前设置展示视频,由消费者自助完成。录入完成后,由摄像头扫描入内。 EATBOX的商品识别方案基于RFID 技术,每样商品上都有一个RFID 标签,可在结算柜台上被识别,继而在显示屏上生成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完成支付。出店时,摄像头再次扫描人脸开门,并由重量感应设备(感应购物前后人的重量变化)监测偷盗的发生。 在商品识别上,RFID 是目前最成熟稳定的技术,但它依然涉及标签物料和贴签人力成。Amazon Go在专利中申报、并有欧洲设备商正在研发的感应技术,目前尚在测试阶段,展示效果依然不佳。 怡食家超市CEO、EATBOX项目负责人安利英认为,未来最有效率和商用前景的解决方案是计算机视觉。EATBOX也在和国内领先的第三方团队联合开发。“方法就是通过不断给机器喂sku的数据,基于模型对它进行识别训练。”但她坦言,这种方案耗时久,且成本高昂。 “零售最主要的就是突破选址跟效率。”安利英说。相比起传统便利店在门店开发上的难度,盒子型产品更灵活,租金也更低。据估算,EATBOX的日均销售额做到1500元以上,即可在北京大部分区域实现单店盈利,考虑到搭建成本(随着门店数增长会被摊薄),盈利时间在10个月左右。 关于无人店如何在今年成为风口,技术将多大程度上提升零售效率,其边界何在,以下为36氪和安利英的对谈: 36氪:为什么无人化会在现阶段成为零售业一个重要方向? 安利英:最核心的是零售业现在盈利能力在下降。过去比较粗放,差不多10几年前,atv,一个大型零售业态的人力成本在4.59%,现在可以达到13%。这是什么概念呢?餐饮的人力成本是17%,但餐饮的毛利多高啊。中国商业在选址的应用上也是极大的问题,比如国外有很多改装过的售货车,很方便,但在中国就无法落地。我认为无人便利店在location上是有突破的。 36氪:早期投放的地点如何确定的,之后会采用什么样的打法? 安利英:这两个地点人流好,我需要人多,来测我们后台的配送模块。这个模块测试完了之后,地推团队进来快速推,这个未来比拼的还是供应链效率和地推速度,然后就是你真正做到对顾客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他的喜好,对选品做出指导。 36氪:选品上会有哪些差异化? 安利英:先做标品,之后很快就会上鲜品,不上鲜品是没有出路的。这就涉及几个温度带的配送,成本就是需要控制住。这又会回到开始的选址,直播,因此配送逻辑、地推团队都要跟上,没别的,就是快,否则你也会失去消费者心智。 远景上来讲,未来可能会以我们的自有品牌为主,也不排除做居然之家旗下贸易公司的品牌,让盒子成为品牌形象店。 36氪:无人化会是一个终极的场景吗? 安利英:无人化解决的是人力成本高的问题,其实是提高效率的过程,但是翻回来说,你投在社区当中,这个业态要跟餐饮结合、跟生鲜结合,其实是需要有人互动和温情的。普通的食品货架完全不需要人,但可能需要帮人挑选水果,帮你把水果榨成汁,跟你有一个互动。以服务行业来讲的话,有个概念叫顾客接触点,这个点上怎么样才能让顾客觉得很爽,很重要一点就是一个情感的交互。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