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与新零售的出现,使线下零售备受冲击,主打体验服务成为线下零售的一张王牌。比如万达旗下的飞凡一直在做整合线下零售,提升线下消费服务体验的事。虽然风头上没有阿里、京东新零售概念火爆,却也得以快速发展,两年间商业联盟扩张到7000+实体、60000+品牌。 另外,一直备受关店新闻困扰的沃尔玛,其主打高端会员制的商店山姆发展也非常迅猛。据沃尔玛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4月,山姆已在中国开设了13家商店。而且山姆的中国会员续卡率始终保持在全球平均续卡率之上,高达70%,目前已经拥有超过160万会员。 而目标更纯粹的精品超市,为何未能从这一趋势中获得合理的发展,却深陷不温不火的尴尬境地呢? 我认为,主要是精品超市过于强调精品二字,太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与中国消费整体状况进行协同发展。比如,精品超市里动辄几千种进口食品、日用品,在缺乏足够的品牌普及,仅靠平均价格高就能在用户心中产生高端形象吗?似乎并不尽然,atv,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滞后性,许多国外流行的商品在国内知名度并不高,超过用户认知的大范围引入似乎并不被用户所接受。 另外,从品牌影响力上讲,由于店面少、覆盖人群有限及实体营销局限性等影响,跨境电商的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网易严选等更被高端消费用户的认可。以天猫国际上来自澳大利亚的“Cenovis无糖高含量夏季美白VC”为例,消费者可以在商品页面上看到诸如产地、证书、企业历史等关联资料,而在精品超市里我们除了看到几排洋文的包装外,无法进一步了解产品,这种天然的短板使得线下消费用户因缺乏了解而难以形成购买。 可以说,随着国民收入增加,高端消费人群的指数级增长,精品超市的市场空间非常具备潜力。然而,精品超市们过于强调自己的“另类”,导致了自身的尴尬。无论是稀奇古怪的品牌命名习惯,还是盲目的“崇洋媚外”进口商品罗列,经营理念超过目标人群的现实状况,走的太快就是精品超市们集体的毛病所在。 2011年,美国《商业周刊》网站上曾列举了十家因理念太过超前,不被市场接受而惨遭失败的公司。有社交网站的雏形的SixDegrees.com、比谷歌更早使用语义搜索的AskJeeves、移动互联网未出现时的LBS社交网站Dodgeball等等。这些公司的发展方向,在后来的科技巨头中都证明了市场的潜力,然而由于过早于市场需求的前卫理念,导致他们不得不夭折于成功的路上。 走精品细分化市场,以体验服务取胜,在电商、新零售对线下零售业冲击下,是个扬长避短突围的好办法。然而精品超市在发展中,过于高估卡位高端的价值,未能结合中国消费实际情况,理念的过于超前,让它们陷入较好却不叫座的尴尬。 BHG的被卖,并不能彻底否定精品超市这一新兴事物的存在合理性与未来潜力。在具体的运营策略上,采取更为务实和多元的决策,似乎才是精品超市实现真正突围的唯一选择。 「工作让我快乐」是真是假? 来「虎Cares职场物欲清单」里找找办法 请关注请爱护,跟茶水间主任一起得闲饮茶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