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发布会的讲台上,经常出现“摇滚明星”。 他叫布莱恩·罗波尔,经常戴一顶软呢帽,行业内被称为“软呢帽小子”。 “他是一位“摇滚明星”…“ “他可能是科技行业摇滚唱的最棒的,唱摇滚里面市场营销最溜的…” “你永远不知道他软呢帽下面的脑袋里有什么点子。” 在人才济济的美国科技行业,布莱恩依旧被很多媒体称为“无懈可击的演讲者。” 按照常理,这样的人才哪怕是在精英汇聚的微软也应该被奉为座上宾,拥有着堪比领导者的话语权、享受着无数的追捧…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在微软年初的一次裁员行动中,布莱恩失去了工作,他被辞退了! 就是这样一位被媒体追捧,微软也曾为他做过长篇报道的“发布会摇滚明星”,和他曾经“同情”的同事们一起投身“失业大军”。 尽管,他并没有受到乒乓前总教头刘国梁“下属”和“同事”力挺,但他们遭遇的问题却不尽相同:当个人形象IP逐步超过产品、项目本身的价值时,“公司”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明星员工”? 一 公司与明星员工,是不相见日月? 有人说公司和明星员工,就是一种水火不容,但又不得已互相利用的关系。 尽管现实走向往往是“兔死狗烹”或是“自立山头”,但两者也是互利互惠的开始,也有过相互扶持的岁月。 1、明星员工离不开公司平台的助力 不管在媒体人笔下的某某、某某某再技艺超群、艺高过人、不可多得,他能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平台,或者更具体一些就是公司的力量。 有一位友人A,在饭桌上同我们“吹嘘”,自己有多厉害,多出色,只在入职之后的第三篇公众号文章,便写出了10W+,一个月内更是数十次… 原来,一直贴在屏幕上的“奋斗追求”,不过人家玩票的事情,其他人落寞、又羡慕…在我们纷纷夸赞他的成绩、感叹自己的艰难时,一位一直不发声的朋友B说“你们后台多少粉丝?” 转眼,A的脸色比桌上的酱烧茄子还混乱,几个不明就里的人还一直追问“对啊,对啊,有多少人?”“也就400W左右吧…” 瞬间,面对着这样一个实际上打开率奇低无比的“吹嘘”,桌上的气氛降至冰点。 无人质疑A有10W+的能力,但他成绩的取得更多地是因为,公司平台的体量够大,所以这种成功的背后往往注入了“品牌力量”这种水分。 平台为“明星员工”搭建了最初步的舞台,为他招揽了最原始的观众,为他提供了最基本的产品,为他成为明星提供了可能。 2、公司平台需要明星员工的加持 提到苹果,除了贵到肾疼的价格,第一印象往往是:乔布斯,胡子邋遢的脸,直播,黑色卫衣牛仔裤,不经意的掏出万众的在意…乔布斯就是苹果最明星的明星员工。 不论是在世的时候,还是离开之后,苹果公司对乔布斯的包装宣传都是面面俱到。 似乎这家公司就他一个人,只需要他一个人,以至于,斯蒂夫·盖瑞,这个苹果的核心iOS系统真正的开发者,几乎无人知晓;以至于,不是很通技术的乔布斯,被美国总统里根授予技术勋章;以至于,他离开后,库克去他坟前祈祷的段子经常出现。 苹果产品本身的强大,得到世界的认可,但他很多时候的宣传仰仗于乔布斯个人魅力的加持,一个优秀的“明星员工”,不仅仅是在推销产品、或者营销自己,更是将两者相辅相成,让个人势能注入到产品当中。 现在社会物质丰盈,想占据更大的市场,除了产品本身的优势,它背后有没有故事?有没有人文色彩?越发成为消费者的关注点。对于明星员工这种行走的故事制造机,是公司平台会牢牢抓住的摇钱树。 所以,公司与明星员工,并不是不相见的日月,而关键点在于,谁是日、谁是月? 二 消费者究竟在为什么买单? 纵观此次国乒纷争,两派的观点一方聚焦在人性,一方再说责任,但要问这些旁观者们: 你欣赏的这些运动员,没有了竞技体育带来的一系列人格魅力加持,你是否还会喜欢他? 你所钟爱的这项运动,如果没有了这些运动员的努力带来的成功,你是否还会观看? 当明星员工的个人IP凸显的时候,消费者也说不清,他在为产品掏钱,还是在为人设买单。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