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对内容创业者来说,是一个可以被后人称为“历史上的今天”的日子。 一周过去了,封号带来的影响还未散去,幸免的自媒体人在居安思危,未幸免的大号们也许在想换个名号重新开始。 不过,接连的阴雨天好像终于有了一点阳光出现,专注产出创投圈深度内容的公众号42章经拿到了一笔640万人民币的融资。不知道这一消息会不会给丧了半个月的自媒体人们带来一点希望。 但无论是谁,内容创业者们经过这一次“浩劫”都会发现,第三方平台不再适合成为最终的安家之所,并开始思考,当自己成为拥有千万级粉丝的大号之后,下一步该做些什么。 1 平台,一个可以生根的地方? 忘记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内容几乎成为所有互联网平台吸引流量的手段,无论做什么的app都声称要做好产品内容,吸引流量、提高留存率。于是随之而来的,便是对内容创作者的疯抢。几百年前的黄景仁,也许不会想到“百无一用”的书生,确实能够用笔杆子赚钱了,还是赚很多的那种。 这种投入成本低,一台电脑,一个账号就可以做的事情成为了知识青年“翻身农奴做地主”的好方式。 不同于几年前,新闻内容仅通过某搜索引擎有条件的分发内容,“没有背景”的文章基本无法获得流量。 如今,内容分发平台已经多达十几个,一线平台有企鹅号、大鱼号、百家号、头条号和一点资讯的一点号。这些平台改变了传统的内容分发规则,从关注内容的产出者是谁,更加注重内容本身。 只要内容好,作者是AI也没有关系。这就使得内容创作者更愿意专注于创作,也给了大部分普通人脱颖而出的机会。 对于刚起步的内容创业者来说,内容分发平台确实提供了一个能够实现梦想的土地。 第一,有流量 所谓 “背靠大树好乘凉”用在这里太适合不过了。 细数每家内容分发平台都拥有过亿的流量,这些流量拥有共同的一个需求就是——看内容。 这就好比卖煎饼,你不需要到处找食客过来买,而是直接站在一个面对几亿食客的档口中,atv直播,只要你的煎饼好吃,食客自己就过来了。 所以,内容创业者们只要做好内容即可,直播,无需担忧没有人过来看。但如果真的没有阅读量,那就说明你还是选择做点别的吧。 第二,培养机制 不过,文章写的好的人就那么多,喂饱一群如狼似虎的平台显然不够用。 于是各平台花式出招,开启培养教育模式。 很多平台开始花钱培养自己的写手,有的平台每个月给被扶持的人1-2万元“零花钱”解决其生活问题,从而专注于写作;有的推出补贴政策,吸引内容创作人产出好的内容。而那些微信指数,头条指数、微博指数、网易指数等等,也都是用来“帮”自媒体人写出十万+文章的利器。 经过平台这样一番培养和教育,自媒体人、内容创作者们慢慢建立起自己的风格,并获得一大批粉丝。 于是,大号的掌门人们开始沾沾自喜,收获着每条广告几十万的报酬。但却从未想过,即使拥有几千万粉丝的大号,平台的一声令下,也会消失的如此轻巧,甚至来不及叫喊一声。 回头才发现,这些流量从来都没有真正属于过自己。 2 哪里才是生根的地方? 拥有千万级粉丝从来不是内容创作者们的终点,做大做强是终点,挣更多的钱是终点。 所以,能够一刀捅死你的平台注定不是一个能够落地生根的地方。翅膀硬了,该是飞走的时候了。 其实很早之前,就已经有内容创业者们发现了这问题并采取了行动,而这些案例倒是可以为准备独立的内容创业者们提供一下想法。 第一,自立门户 将平台的流量变成自己的流量最好的方式是将自己变成一个平台。 比如罗振宇的得到之余逻辑思维。罗振宇曾表示自己给业界挖了三个坑,其中一个坑就是“U盘化生存”,自带信息,不装系统,自由写作。结果自己却开了家公司,让粉丝们有了背叛的感觉。但罗振宇说“我当时是那么想的,然后改主意了,我进步了”。你看,聪明人多狡猾。 虽然嘴上说着背叛,但大量罗振宇的粉丝还是愿意为其买单。不仅得到运营的风生水起,还带起了一股知识付费的风口。 也许罗振宇和逻辑思维对大部分内容创业者来说是望尘莫及的,但毒舌电影的转型是出身草根的自媒体人能够望其项背的。 毒舌电影告诉我们,提前建立自己的家有多重要。 此次封号,一票人都在为毒舌电影喊冤,但毒舌电影表示“别怕,我们能赢”。 公众号没了,还有app。原来只在微信公众号做电影评论的毒舌电影,早已开始有了自己的战略布局。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