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刀马 有共享单车创始人曾经说过:一旦失败了就当做公益了吧。而如今也终于出现了失败者,也真的当做公益了。但1000多辆共享单车砸进了市场根本溅不起什么浪花,也别想这点就可以成为公益的代名词,相反或许会成为城市垃圾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会助长了个人不道义的一种摄取。这本身不是公益,相反会影响了公益本身。创始人也表示1000多辆车只找回了几十辆,那么其他车都去了哪里了?很显然一部分成为城市垃圾被随意堆放,另一部分成为了私人的“财物”。 当越来越多的进入者以为共享单车是一个金矿的时候,其实这种创业出发点本身就是错误的。共享单车市场的门槛实在是太低了,而且技术门槛也不高,于是蜂拥而入了很多参与者。但这样的创业模仿实在是太经不起市场检验了,走在大街上,我们能看到大量的共享单车被堆放在街道的犄角旮旯里,甚至在水沟里都能看到那些五颜六色的单车在趴窝。或许我们也奇怪为何运营者不处理?很简单,现在共享单车的经营者几乎都是重投放,轻运营,只是追求着数据的庞大,以及投放量的覆盖面,但不管投放之后的运营情况如何,有多少已经进入死循环,有多少又早已经不知去向了?这些本来是应该精耕细作的部分,却被漠视了,淡化了,没有服务的市场,还有什么前景可期? 这个市场毕竟不是共享出行的汽车或者出租车,当市场参与者越来越多之后,后续的竞争只有力拼资金实力了,而服务基本是不靠谱了。竞争就是不断地投放,不断地挤压市场其余参与者。能挺住的或许也就只有几家,市场的参与者最终会被不断淘汰,做到一定份额的只有是服务能跟上,资金能跟上,供应链能跟上,不断舍得投入的经营者才能守住,但即使能守住的或许也难以实现盈利。而这个市场的盈利与否也将非常关键,因为这个创业项目不同于其他的互联网项目,资产过重,回收的能力和预期太难了。本来可以寄希望不断地被骑行带来收益的回报,但因为参与者太多,免费骑行,骑行给红包等等模式不断地颠覆本来的经营模式,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杀鸡取卵,直接把“弱者”挤出市场。 其实,共享单车貌似是非常低门槛的一个创业项目,但是真正能够扎根下来,需要不断地投入运营能力,尤其是细耕服务市场的能力和投入,但我们目前看到的都是以铺货为主,运营服务能力却远远不够。其实我们也看到很多地方都有政府的公共自行车项目,虽因为有锁桩等限制,自由性较弱,但投入的运营人力还是颇大的,不断地调控调度着不同区域内的公共自行车,同时维护人员也不少,甚至我们经常能看到公共自行车网点有维修工在作业。但是对共享单车而言,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只是投放,然后等着市场自行调整,或者自生自灭,这样的模式显然只有不断地烧钱才能维持,指望市场自行进入良性循环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再加上区域内需求不同,开奖,社会素质本身的良莠不齐,都注定了指望市场自身来“中和”是不现实的。 再加上现在进入市场的单车太多了,如果盘子做不大也就吸引不到投资资金,没有后续资金的注入,那么或许只有做公益的份儿了。相反,atv,如果能够局限于区域市场,用心地去服务市场,或许还真能立足,通过做大区域内口碑,引入更多元的盈利模式,才有机会获得生存空间。但目前来看,还很难。没有后续的投入和维护,也就难以继续维持了。再加上门槛太低涌入者太多,市场进入恶性竞争状态。有的共享单车不仅不要钱,还送红包,这让竞争更趋于恶性。 撑不住的或许不仅仅是悟空一家,相信很快还有很多共享单车会退出舞台。如今悟空的退出不会是最后一家,后续撑不下去的共享单车或许会更多。而真正能留下来的不是能盈利的那家,而是能够不断舍得投入的厂家。以及能够不断吸引到投资的企业,最终能够撑起市场的也不会是单车本身,而是在单车背后的产业链需求。尤其是当租金也无法获取时,当有免押金的共享单车出现的时候,那也就是小共享单车企业难以为继的时候。当然,现在一些背靠大树的共享单车已经通过“捆绑核心”数据链营造免押金的运营模式,背后或许的是其他的诉求,大数据、用户基础、精准广告效能等等,这或许都是能够撑下去的基础。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