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你最好先看看你的手机。 你无法否认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存在之一。在互联网和智能化的时代,手机成为一个中枢式的存在,手表、随身听、卡片相机等产品的生存空间,几乎被手机所挤占。 当然,没有这些电子产品你或许也能活得挺好。但如果拿掉你的手机把你丢到大街上,你会发觉这可能是一场比难度不亚于”荒野求生“的“生存大挑战”。 这辈子都离不开手机了 回想起那个不算遥远的午后,我的手机在一次自由落体运动后失去了知觉,当我的手机还躺在维修店的那段时间里,我开始了一段难忘的冒险旅程,生活向我露出了它的獠牙。
当我孤身一人走在大街上,手止不住地网兜里摸,骨头里仿佛千万只蚂蚁在爬行,整个人陷入一股“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惆怅和失落,我脑海中开始思考“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勇士,我终于开始接受这一切,朋友圈、公众号、微博,还有此刻因为我没回微信而大发雷霆的女朋友,通通一边去吧。 我决定好好吃一顿再继续和这操蛋的生活作战,在点都德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后,在菜单上狂点一通后,我豪迈地和服务员说:”刚刚点的这些,都……不要了……“没带钱包!每次出门前我妈都唠叨我怎么不带钱包,我总是以”现在有手机就够了“为由呛回去,没想到也有被狠狠打脸的一天。 直到那天晚上,我妈把她不用的一台三星给了我,我终于“复活”了,感觉就像肖申克在越狱成功后的那场大雨般酣畅淋漓。
在那之后我重新思考了我与手中这块几寸大屏幕的关系,如果说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我想这辈子都离不开手机了。 在这个时代,手机已经让钱包成为应急时的最后选择,而不再是必需品。我以后可能会在钱包上放上一两百块以备万全,但不到迫不得已还真的不会掏出钱包。 无现金社会来了 某天,一位男子闯进一家银行。“抢劫!我要现金!”银行职员冷冷地看了他一眼,指着墙上一张“无现金场所”的标识,并告诉他,这个银行没有现金,他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劫匪困惑不解,在离开前,他询问工作人员:“我还能去哪儿?” 这并不是一个笑话,而是发生在瑞典的一个真实故事。而在中国,前不久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两名男子从外地到杭州在抢劫三家便利店后发现,抢得的现金居然还抵不上路费和工具费。 事实上,在移动支付越来越便利的今天,无现金潮流正扑面而来,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重新培养我们的我们的各种习惯。
不少媒体也热衷于做各种无现金生存实验,去年 CNN 记者 Will Ripley 就在北京尝试了 24 小时无现金生存,最终他利用手机完成所有消费的支付,他最终的实验结论是:非常轻松。这个结论一点也不令人意外,正如我此前的经历,不带手机出门才是真正的勇士。 Will Ripley 的实验时间只有一天,而且是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也许还不够有代表性。《好奇心日报》也曾策划了一场只带手机不带现金的 12 天旅行,得出的结论也是手机支付已经普及到了三四线城市甚至更偏僻的地方,十分方便。
其实早在 2013 年,《连线》杂志记者 David Wolman 就曾拿自己做实验,开始长达一年的无现金生活,还将这段经历写成《无现金时代的经济学》。尽管当时移动支付还未兴起,但 David Wolman 坚定地认为无现金时代终将到来,反而纸币会带来税收漏洞、抢劫和造假等问题。 David Wolman 还在书中预言当无现金时代来临,现金不一定会消失,而是成为电子支付的替补,而电子货币体系将日趋完善。 这些预言很多已成为现实,就像钱包已经成为我的备用工具,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而丹麦更是正式宣布进入“无现金社会”,早在 2015 年就开始停止发行纸币和硬币。 或许现在我们还不能说完全进入了“无现金社会”,但现金在我们生活中的戏份确实越来越少了。 可以无现金,但不可无网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