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Uber现任并没有得到这样的效应。大多数司机,以及在本地打Uber通勤的人,都并不会直接受益于Uber在另外一个城市的扩张;Uber用户的增加,似乎也没为Uber带来剧烈的成本节约。 我觉得这其中最有趣的,是将 Airbnb 和 Uber 进行比较。 Airbnb 和 Uber 是同一时期出现的资本宠儿,都是独角兽,都被认为是共享经济的代表。但 Airbnb 创始人和 Uber 创始人的性格截然不同,前者特别温和友善,后者特别有侵略性。一个八卦是,他们两还经常碰头吃饭,都觉得也许自己应该学习对方那种性格。 温和的 Airbnb 反而是在不断的扩张中积累了更多规模效应的那个,虽然它也并没像亚马逊和 Uber 那样血淋淋地大打价格战。 差别也许在于,它们商业模式后形成的网状结构不同。Airbnb 的用户天然的会去寻找远处的房子,所以,当Airbnb扩张到新的地域时,也意味着给用户带来了更多选择。和亚马逊相似,房东越多,Airbnb 的用户也会就越多,用户越多,看到商机想要当房东的人也越多,并且会有很大意愿来投入更多资源来让自己房子变得美好宜居,这样循环往复,并加速形成飞轮。 因此,这种差别,导致了进入一个新市场对Uber而言是需要重零开始,是对原有业务做了一个简单加法而言;而对Airbnb 则是做了一个乘法,因为原来的房东和旅行者都增加了更多选择,因此也更依赖于这个网络。 这也导致了,Uber对于竞争对手得到的优势,都无法转换成为高高的壁垒。 Uber的确领先Lyft很多,以至于去年我觉得 Lyft 要不然会死掉,要不就会被收购。但当它在4月重新获得巨额融资可以和 Uber 接着打价格战时,你会发现Uber除了价格之外,也没有别的太多的方面可以接着压过Lyft一头。 当然,考虑到这个市场足够大,也许最后就会就像饮料市场可以长期容纳下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一样。但如果真到这个地步,两家比拼的是品牌和营销,说到这一点,Uber的品牌还真是愁人。 当然 Lyft 也有它自己的问题,就像我此前的访谈《 那些境况不妙的O2O 》中嘉宾周建明透露的那样,Lyft 的执行力也真成问题。 但无论如何,对于共享出行方面的独角兽,也许我们都高估了他们的潜力了。 作者介绍 徐涛,你在美国的特派记者 36氪驻美内容负责人 曾任《第一财经周刊》助理总编辑和硅谷负责人 作为科技记者,她在一线采访了近十年,并在硅谷报道科技5年,以趋势报道见长。她关注技术趋势、商业和人文的交汇点,也关注教育创新,著有《美国教育的焦虑与创新》一书。 点击关键词获取更多硅谷资讯 Uber| Airbnb| Facebook| Google 苹果| 英伟达| 特斯拉 我们将建立一个30人精品社群 对硅谷科技资讯和徐涛老师感兴趣 已订阅硅谷早知道开氪栏目可以优先进群哟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