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周志华,南京大学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研究所(LAMDA)所长,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专委主任;ACM杰出科学家,IEEE Fellow,AAAI Fellow, IAPR Fellow;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近日,在其相关论文中,周志华特别提到,对于他的新方法(gcForest),英特尔的KNL可能提供了比GPU更加强大的加速。究竟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这样的结果?带着这个疑问,雷锋网采访了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以期为广大读者深入剖析KNL在gcForest算法方面的计算优势。 近日,周志华教授开源了其在深度学习领域研究的新型算法——gcForest。他在论文中提到,不同于DNN的神经网络结构,它是一种基于决策树集成的方法。同时相比DNN,gcForest的训练过程效率高且可扩展,在仅有小规模训练数据的情况下也照常运转。不仅如此,作为一种基于决策树的方法,gcForest 在理论分析方面也应当比深度神经网络更加容易。 除此之外,周志华在论文最后特别提到,对于他的新方法,英特尔的KNL可能提供了像GPU之于DNN那样的潜在加速。 究竟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这样的结果?带着这个疑问,雷锋网采访了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以期为广大读者深入剖析KNL在gcForest算法方面的计算优势。 宋继强告诉雷锋网,乐见类似gcForest这样的新算法思路出现,因为这种多样性对于推动AI技术的发展大有裨益。对于人工智能算法的硬件加速,宋继强表示,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方案可以包打天下。对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应该选择不同的硬件平台。他从技术的角度系统地阐释了KNL和GPU之间各自适用的范围,并不讳言GPU在深度神经网络方面的计算能力,而是从辩证的角度说明了KNL相对GPU在gcForest甚至是DNN计算上的优势所在。 他还剖析了英特尔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包括KN系列、Lake Crest、FPGA在内的三条重要的产品线的定位,并给出了相应的选择建议,对于甚嚣尘上的AI芯片架构之争是个很好的回应。 同时,采访中还涉及到了英特尔中国研究院下半年在AI方面的计划,研究院和刚成立不久的AIPG之间的定位关系,以及与周志华团队的合作情况等话题。 人物介绍 宋继强博士现任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智能机器人与外界的交互技术,多种形态的智能设备创新,移动多媒体计算,移动平台的性能优化,新型人机界面,并为新的应用使用模式创建软件和硬件环境。 宋博士于2008年加入英特尔中国研究院,时任清华大学-英特尔先进移动计算中心应用研发总监,是创造英特尔Edison产品原型的核心成员。在Edison成功产品化之后,他推动开发了基于Edison的智能设备开发套件来促进Edison技术在创客社区的普及,并发明了称为交互式瓷器的新的设备类别。目前他致力于研发基于英特尔技术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平台。 从2001年至2008年,他历任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研究员、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ASTRI)首席工程师、北京简约纳电子有限公司多媒体研发总监等职。2003年,他研发的算法获得IAPR GREC 国际圆弧识别算法竞赛一等奖。2006年,他参加的计算机读图技术研究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 (第二完成人)。他是IEEE和CCF高级会员,在IEEE TPAMI、IEEE TCSVT、Pattern Recognition、CVPR、ICPR等国际期刊与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宋继强于2001年获得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以下是宋继强院长接受采访实录,雷锋网做了不改变原意的整理: 1 关于gcForest算法 如何看待深度森林(gcForest)和深度神经网络(DNN)? 宋继强:gcForest现在还处在刚刚开始的阶段,就像2006年的深度神经网络一样。现在周老师把gcForest开源给整个学术界、工业界,这是非常好的事情。目前来看它相对于DNN的优势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于可解释性,一方面在于适用的领域。 可解释性 神经网络目前来看还是一个黑箱,里面有很多超参数,初始的设置包括后来调优的过程,人们不好去琢磨它的理论基础。虽然现在也有一个研究热点,就是做神经网络的可解释性,但这还是在刚刚起步阶段。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