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麦颂已经有了10多家直营门店,而当时已拥有2亿用户的在线K歌app唱吧也开始布局线下,寻求KTV门店的合作。唱吧CEO陈华发现,麦颂KTV两者的用户画像颇为相似,几乎都是爱唱歌的80、90 后;而麦颂拥有自己的系统和数据,能够与唱吧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打通O2O模式。 两者一拍即合。2014年年底,唱吧与麦颂联手推出了“唱吧麦颂”这一KTV品牌。目前,唱吧用户已突破4.3亿,而唱吧麦颂签约门店数(包括直营店、加盟店、众筹店)也已有200多家,覆盖国内39个城市,在全国KTV连锁品牌之首,宣称要在五年内开到1500家店。 与唱吧麦颂这种互联网+量贩式KTV的火爆相对应的,则是传统KTV的整体衰落。随着公款接待费用减少、门店租金上涨、经营同质化等因素,大多数KTV在经历严冬——巅峰期在全国拥有19家门店的钱柜KTV只剩下不到一半门店,万达大歌星、钱柜、好乐迪等全国连锁型KTV都经营惨淡,遑论其他小型传统KTV。 那么,唱吧麦颂究竟有哪些区别于这些传统KTV的打法?野草君做了如下总结。 第一,联手唱吧,全面打通O2O资源、聚合线上线下流量。 “唱吧是在线上去实现陌生人的音乐社交,而唱吧麦颂KTV则在线下实现好朋友的音乐聚会。” 唱吧CEO陈华告诉野草新消费,唱吧与麦颂的属于全方位的合作,“用户互通、数据互通、玩法互通、品牌互通”。 具体来说,唱吧麦颂KTV专注于年轻人唱歌聚会和互动社交的核心体验,依托唱吧平台品牌和4.3亿粉丝资源优势,通过平台宣传、线上预定、聚会组织、活动发起、红人见面会等形式,吸引线上用户到店消费。此外,唱吧麦颂还开创了更多线上线下融合的新玩法。 比如说,当你走进唱吧麦颂KTV包厢里开始选歌,就可以用手机可以一键录音,录制MV,随时随地的分享到朋友圈等社交,还能通过唱吧进行线上直播,和好友即时互动……通过这些“线下场景+线上互动+社交体验”的KTV娱乐新玩法来吸引年轻人。 第二,坚持“小快灵”,直营+加盟+众筹店结合实现快速规模化。 “小”是指在店面规模上坚持mini店路线,每家店的房间多为20~30间包厢,单店投入在200万左右。据公开数据表明,同类KTV如宝乐迪、欢乐迪单店投入在400万-800万之间,而温莎、钱柜等单店投入则在千万以上。可以说,mini店模式能够大大提升房间利用率,也降低了直营店和加盟商的成本。目前200多家店中,加盟店占7成。门店平均回本周期也相对同行KTV更快,甚至有分店做到了9个多月回本。 “快”则是指唱吧麦颂在3年快速迭代4代产品,体验感一代更胜一代,造价上却更实惠,工期更短。“灵”体现在有别于传统商务型KTV的选址上。唱吧麦颂分店集中在学院、社区、商业广场商圈,同时对每一种类型门店都有针对性的运营方案,可让加盟商根据所在区域和人群灵活选择。 第三,高度专注于年轻人的音乐聚会本身,不被餐饮等周边业务的利润诱惑。 在同行KTV都设有餐食(主要分为自助、点餐、小吃这几类模式)时,唱吧麦颂选择了放弃这一部分的利润。刘志伟坦言,自己也交了三四百万的学费,先后尝试了KTV餐食的不同模式,才最终拍板做了这个决定。 首先,刘志伟认为设立餐食影响到KTV的清晰定位。“当时我们去大众点评上看KTV评论,10条会有9条会说,‘这儿的饭真难吃’,‘那儿的海鲜不新鲜’等等,很多人把KTV当成了KTV属性的饭店了。但我觉得我们做的是KTV还是饭店?不可否认餐饮确实能带来部分收入,但是关键是赚钱的地方多了,得看这钱该不该属于你挣。”刘志伟说。 其次,是餐饮的标准化问题难以解决。不同的地方食材、人工成本都很难把控,更别提餐饮业天然自带令人头疼的食品安全、选址受限等问题。这些不能够标准化,也就会影响到唱吧麦颂的快速规模化之路。 这样来看,设立餐食似乎确实给KTV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不过,对于其他从业者来说,放弃餐食利润的做法是否值得借鉴呢? 对此,野草君暂时不做评论,但我们查询了米乐星公开的2016年财报(野草新消费注:米乐星是国内首家登陆新三板的量贩式KTV,主打“平价包厢引流+超市盈利”模式)。 财报显示,米乐星主营业务收入一半是来自酒食超市收入,40%左右来自包厢费用,只有不到10%来自点餐服务。而刘志伟透露,唱吧麦颂门店的利润则主要来自包厢费和酒水,基本各占一半。 迷你K歌亭会是下一个颠覆者吗?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