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8新政”落地,跨境电商不再按行邮税计税,取消税额50元以内免征的优惠,个人单笔交易限额2000元,个人年度交易限额2万元…… 作为一种创新的供给侧改革,这次以消费税为核心的税改给了跨境电商一个明确的信号,行业开始进入洗牌期——那些只靠低价、刷单等不正规方式运作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跨境电商的竞争终究会回归到电商竞争本身,对供应链的把控和灵活调整的能力以及资金实力成了跨境电商公司安身立命的根本。 税改新政下,跨境电商只能向死而生? 跨境电商在2014年大规模兴起后,在“免税”的金字招牌下,攫取了不少利润。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各类跨境平台企业已超5000家,2015年跨境进口保税总体规模176亿元。不过随着跨境电商进口的快速发展,较低的行邮税税率,造就了跨境电商和一般贸易之间的税负不公平问题,因此这次以消费税为核心的税改更像是给了跨境电商行业一个准生的“户口”,即让行业走向了规范化,又符合了目前国际上一般贸易习惯的准则。 而在税改新政下,巨头平台和创业者们面临的挑战将会有所不同。根据新政细则,跨境商品进口税率将有升有降,其中食品、保健品、母婴、日用品类进口成本将大幅提高,从过去的基本免征到现在要缴纳购物总价11.9%的跨境税。而在跨境电商领域,行业净利润率几乎没有超过10%的。这意味着,如果跨境电商平台想要维持原有毛利率不变的话,一般商品的价格将上调至少15%,部分商品甚至接近50%。 很显然这一波政策下让以前跨境电商简单粗暴的“爆品模式”失去了用武之地,那些完全依赖保税仓备货形式的跨境电商在此轮洗牌期中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专业代购则会因税负增加,从价格层面影响消费者决策,促使消费者转向其他渠道。 其一,税改新政出台完善了跨境电商监管,但同时也抬高了跨境电商的门槛入口。如果玩家们今后还继续通过代购、国外零售店扫货等方式筹备货源,成本无疑将会提高。在税改新政后,开奖,跨境电商行业必须要压低售价和运费,走薄利多销的道路。因此如何消化成本、降低价格、减少与一般进口贸易的价格劣势成了一大难点。 其二,因信息不透明带来的服务混乱,已然成为跨境电商的行业毒瘤,而如何打破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等障碍是每一家跨境电商平台一直在应对的课题。举个例子来说,很多消费者在跨境电商平台购物后,发现所购商品与海外同款商品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如同款商品外形不一致、商品介绍文字缺少数字标示、生产公司不一致等等。诚然,这一系列问题中,不排除有些问题是由于品牌商用来界定区分经销商和不同渠道有意为之,但消费者维权时仍旧涉及到跨国交流和数不胜数的踢皮球行为,跨境电商的混乱可见一斑。 其三,跨境电商行业内已经存在保税进口与海外直邮的竞争,存在自营模式和平台模式的竞争,存在巨头与创业企业的竞争,目前巨头和创业者的起跑线没有差太远,一方面巨头企业原有团队对海外产业链认知度整合力目前并不高,负责跨境业务线的团队并不见得有创业公司强,即便有流量,转化也不理想。另一方面在供应链问题上,大佬指尖的跨境业务冲突频发,各方利益平衡也需要不断磨合探索,相反创业者的创新模式或许会形成很大的竞争力,因此跨境电商的未来格局还存在较大变数。 当下跨境电商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方面是京东、阿里等集团,依靠母系公司的资本优势,布局海外仓的同时,在国内保税仓方面的动作更大,尤其体现在提高爆品打造能力和供应链的掌控;另一方面跨境电商的创业者却面临着资本退缩、政策风险等方面的压力,有些企业选择了保守的姿态,有些企业则选择持续烧钱。由此看来一年的新政“过渡期”或将引发跨境电商的行业洗牌,大部分企业只能向死而生,而那些不具备吸引海外品牌、缺少议价能力、在供应链优化方面资金紧张的跨境电商玩家,很可能在这一年内自然陨落。 积极完善供应链提前结束野蛮式的行业拓荒,成为跨境电商平台的必然选择 作为全球化重要的一环,跨境出口电商经历了“倒买倒卖”的野蛮生长期,从2017年开始逐渐进入一个存量的市场。 易观最新发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跨境进口零售电商市场竞争格局显示,阿里巴巴旗下的两个跨境平台天猫国际和淘宝全球购分别以18.9%和15.4%的份额占据第一位和第二位。京东全球购和网易考拉海购分别以11.8%和11.6%的份额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以上4个跨境平台占据了行业中国内企业交易总额的近六成,是整个市场的主导领先者。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