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人告诉过我呢?”大学毕业的时候,我跟自己说。 因为当时找工作的时候发现:原来企业是很看重实习经验的,而我大学竟然没有实习过,一直认为成绩是更重要的!而且我身边的同学,也没有多少去找过正儿八经的实习。 后来跟上海的同学交流,发现他们都早早有了这个意识,做了充足的准备。一个复旦学长,还给我看学院给他们印的名片、提供的简历模板,都是为了方便他们找实习、找工作。 圈外的学员里面,大概有10%-15%是大学生。我跟一些已工作的学员,经常跟他们说:你们好幸福啊,这么早就开始培养这些能力,将来一定前途无量。我们年轻的时候,根本没这个意识。 所以,这世上最重要的事,往往是你不知道的事。手头上的事排了半天优先级,但关键都不在这里。 为什么最重要的总是那些“我不知道的事”呢? 因为对于很多领域,我们的问题都不是“不知道”,而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比如,我碰到一些传统行业的人,看互联网行业都是“点子思维”,他们看到出现了微信,就一拍大腿:你看,这个想法我也有过,可惜我没钱找人实现。 这种现象还很普遍,我认识的一个咨询顾问,看到脉脉(基于二度人脉的职场社交工具)出来之后,还跟我感慨过:呀,二度人脉这个事儿,我也想过,可惜没有团队去做,错过了。 “我有个好想法,就差个程序员”,这种想法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他们“不了解互联网”。因为如果只是不了解,那么去学习就是了。 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不知道自己不了解互联网”,所以他们认为事情本身简单,“点子”就是关键成功因素,所以不愿意去深入了解。 这就像我上篇文章提到的,实习2个月之后,就认为自己能够胜任公司所有的岗位。 如果有两个实习生,他们能力相当,但一个人“知道自己不知道”,而另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那未来的成长将会是天壤之别。 因为前者可以通过学习来进步,而后者花再多时间也只会原地踏步。 除了学习,情绪管理也是一样,“我在发怒”跟“我知道我在发怒”,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状态。只有后者,才可能可以有意识地引导自己的行为,最终才有管理自己情绪的可能性。 所以,我们向前发展的关键,是不断去发现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话说回来,既然是“不知道的事”,那要如何发现呢?我有4点建议。 二、如何发现“不知道的事”:1)撞墙 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同化Assimilation、顺化Accommodation和平衡Equilibration。 举例来说,我们都知道,婴儿看到奶瓶,会很自然地放到嘴里吸吮,这是他们最初的认知。之后他看到任何东西,都会想要放到嘴里吸吮,这就是“同化”。 也就是说,将未知的事物归入现有的处理模式。就算大人去阻止,也很难改变他们的行为。 但直到有一天,他撞到了墙,突然发现无法将墙放到嘴里,这时候他会对原有的认知进行修正,来适应新情况,就是“顺化”。 “顺化”完成后,他就对墙有了一套新的认知,这种状态就叫做“平衡”,下次再撞到墙,他就可以同化了。 所谓认知,就是不断地同化、顺化,再达到新的平衡。 如此看来,要让我们意识到那些“不知道的事”,就是要去“撞南墙”,去经历跟过去不一样的挑战,从而发现自己的认知边界,然后得以扩展。 在我看来,大部分人都没能发挥出自己真正的实力,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撞的墙不够多。 如果你总是在做自己一直在做的事情,那么就只能学到过去已经知道的东西。 三、如何发现“不知道的事”:2)跟高人 很多咨询顾问都知道:华为是个大客户,但也是个难搞的客户。给华为做过咨询项目,可以吃好几年,因为很多企业都想学华为。 但是,华为对顾问的要求非常苛刻,他们自己有很多成功的管理经验,而且挖了很多优秀的咨询顾问过去,让他们满意,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当年的华为可不是这样。90年代,华为请IBM为自己梳理流程和建立系统,当时内部很多人对顾问的方案有质疑,但任正非说:“一切听顾问的!好好学习,学明白了你就伟大了,靠自己去悟,是悟不出大道理的。” 先跟高人学习,然后再超越高人,是我们成长的最快路径。 所以,面对在某个领域比你牛的人,不妨先相信他在这个领域的判断,跟他学,然后再批判。比你牛的人,一定有某些可借鉴的地方。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