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明星名人自带活跃粉丝,自带聚光灯效应。当媒体、自媒体都沦为内容工人,做号者甘当内容工人时,明星名人的加入让今日头条在“算法奴隶”之外,有了自带流量的特权阶层。 微博作为一个言论平台,的用户群体、价值取向、言语风格都很多元化,相比之下,新闻客户端则各有自己的“人设”与“态度”,口味相近的网友在这里能够找到共鸣。网上曾流传过同一条新闻在网易、腾讯、头条三个新闻客户端下面“画风”迥异的评论区,由此可见新闻客户端确实是人以群分。 只要在今日头条上搜索女权、同性恋、转基因等新闻,就可以知道用户的“三观”多么一致。无论是从个体用户还是全体用户的角度来看,今日头条都是一个“回音室”。这也是他们为什么并不在意内容的生产者,称呼所有文章的作者为“小编”,因为他们意味内容都是头条生产的,观点都是一致的。“回音室”也会努力确保他们的观念不会遭到挑战。 这意味着,今日头条不会变成下一个微博,也很难取代微博在呈现事件不同面向、参差观点,并让一件事持续发酵成为热点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要想知道微头条是不是能复制微博的成功,要看除了拉拢业已成名的明星、大V之外,它能不能培养出自己的网红。然而,微头条这种依靠算法推荐而不是自发传播的用户内容分发机制,只会强化“围观名人效应”,而无法让那些优秀的内容创作者收获自己的粉丝。 只要浏览一下微头条,就会发现用户更喜欢点赞、评论,而几乎不会去转发(杨紫最新的一条微博2275个点赞、81个评论,10个转发,Angelababy最新微博4000个赞,675评论,46转发),这意味着咨询客户端的用户并没有传播习惯,他们更愿意做评论者而非传播者。薛之谦凭借微博“段子手”人设跃升一线,这样的故事很难在微头条中发生。
今日头条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 马维英 今日头条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马维英,在机器之心·2017全球机器智能峰会上谈到,今日头条真正要做的是 AI Infrastructure: 搜索引擎不再需要用爬虫来尝试反向工程了解每一个网站里面的结构或内容,因为我们可以更紧密地跟创作端合作,可以拿到更多高质量、结构化的数据,用户端又能够这么深度地理解它,我们有机会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而碎片化内容分发为今日头条的算法团队提出了新挑战,相比于单篇文章(结构化数据),碎片化信息可供算法分析的用户动作更少。打开率、停留时长、阅读百分比等指标等都不再可用。这时候,引入社交维度,或许是今日头条必走的一步棋。(本文首发钛媒体,记者/张远)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