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共享”风口上,真的所有的猪都能飞起来? 从共享单车开始,共享经济的热点一直持续不下,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大戏轮番上演。不过除了共享市场的老大——共享单车,以及后来者居上的共享充电宝外,其他都摆脱不了雷声大,雨点小的事实。
同样身为“后进生”,共享充电宝40天时间,融了11笔,近12亿元,是2015年初入市场的共享单车融资的5倍。而打着“低门槛”、“回本快”等口号的共享雨伞却没有那么幸运。 共享雨伞都去哪儿了 近日,共享雨伞OTO在上海陆家嘴投放了100把雨伞,一夜之间全部消失。因为是无押金、无付费、无GPS定位的“三无设计”,雨伞也无从追踪。有人质疑说,千万不要轻易考验国民的素质。 不过,倒是该公司的负责人的表示相当乐观:首批共享雨伞“消失”,并不一定说明是有借无还,可能是被放在了其他的地方,也可能是新事物的出现引起了市民的好奇,被市民带回家研究了。至于为什么选择不收押金,它们表示为什么要和别人一样,他们的初心就是不同。
遭遇黑手的并不只是无押金的,无需实名认证,只需支付20元的押金的另一共享雨伞同样在“消失的黑名单”里。20元押金,1元/天的收费标准,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可接受范围的东西,却并没有得到认可。你说20元不贵,有人则觉得用20块钱的押金,都可以买一把新伞了,而且碰上梅雨季使用率会有所不同,像雨伞这类易耗品人手一把的概率更大些。 看天吃饭 据统计,目前市场上做共享雨伞的企业有10余家,而这10家共享雨伞大多都设在雨水相对较多的南方城市。其中,深圳3家,上海3家,武汉1家,atv,长沙1家,宁波1家,香港1家。
虽然北京是共享单车、充电宝等共享产品的主推城市,但一年内下雨次数屈指可数的北方,显然不是一个合适的投放地。 其中共享e伞有做过统计,现已有超过15万用户,每支伞的使用率在晴天约为 30%,在雨天约为 300%。只要遇上雨天,atv,共享雨伞还是会有不小的市场。 难跨越的低门槛 进入共享雨伞的门槛并不高,30万元就可以做机柜型共享雨伞项目,包括软件app开发、硬件制造以及运营成本等全部费用。如果是自由借还型,门槛则更低,10万元就可以,不到机柜型的一半。 机柜型共享雨伞,以JJ伞为例,一台终端设备成本为3000元,可配28把伞,一把伞成本为30元,初期投放,30万元就够了。 像高端一点的共享e伞,有防雨、防晒等多种功能,老人可以当拐杖用,伞内自带定位芯片,通过APP即可定位,成本约为90元,投入成本大约在 30个雨天之内就可以完全收回。据悉,e伞的二代雨伞还会拥有MP4播放等功能。
听上去“稳赚不赔”的生意,在现实面前却不是那么如意。 据了解,5月21日,春笋共享雨伞获得500万人民币天使轮投资,5月24日,共享e伞获得创始人自投1000万人民币天使轮投资;5月28日,共享雨伞JJ伞获得数百万天使投资。目前市场上有10余家做共享雨伞的企业,仅有4家拿到了融资,且都是天使轮。相比共享充电宝短短40天的11笔,共享雨伞的道路更难走。 不像共享单车的“解决最后一公里”,共享雨伞与共享充电宝面对的共同的问题是,共享的东西是不是刚需,若都是大家日常用品,相对租来说,本来就不贵的金额还倒不如直接去买。 此外,在“共享”概念火热之前,已经有不少的超市、药店、便利商店有免费借伞的公益,在路上碰上雨天毕竟是小概率事件,缴纳一些押金,在门店租用一次并不是件新鲜事。
5月时,蚂蚁金服还与肯德基合作,只要芝麻信用分超过600分,下雨天就可以找肯德基免押金借伞。 本该是为市民提供方便的事,却不事实需要为前提,被人质疑炒作也不奇怪了。一轮又一轮的融资烧钱过后,共享雨伞还能撑多久。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