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第一幅原作画去哪里买?“墨斗鱼”认为艺术品超市是个好形态 来源:36氪 原标题:年轻人的第一幅原作画去哪里买?“墨斗鱼”认为艺术品超市是个好形态 近期我们听了很多“消费升级、新兴中产崛起,某某行业迎来发展红利”的论调,乍一看让人觉得是在造概念,但当下主力消费人群的观念、习惯着实都在发生变化,此外,一些原本小众垂直、不接地气的行业,如今变得越来越贴近普通消费者。 以艺术品行业来说,业内通行理论是,一个国家人均 GDP 达 1000-2000 美元时,艺术品市场开始启动;人均 GDP 达 8000 美元时,艺术品市场会迎来快速增长,当前我国人均 GDP 已超 8000 美元,加之互联网的推动,近期,传统拍卖行纷纷尝试数字化转型,一些新兴的艺术品电商平台也开始在国内兴起。 墨斗鱼于 2016 年年底上线,早期定位是一个业余艺术爱好者交流平台,后期决定在保留艺术交流职能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品电商的衍生。创始人余芳倩、周昂均曾就职于中国周刊,后者还曾担任过凤凰网艺术频道和历史频道的主编。余芳倩表示,项目想法来源于自己买画被坑的经历,在网上花高价买了几幅“原作”画,到货后却发现都是印刷品。 艺术品消费市场水很深,有痛点。在这里需要提一下大芬村,坐标深圳布吉,是一个客家人聚居村。这个村落占地 0.4 平方公里,却聚集了 2000 多名画家和画师,他们之中大部分人的工作是复制名画。大芬村像是一个规模化、标准化的画作流水线,每年生产、销售的油画达 100 多万张。当前环境下,“毕业就失业”的青年艺术家们卖画无门,想买原作画的消费者们最后入手的可能是大芬村行画。 目前,墨斗鱼的业务主要有四条线: 线上艺术展。这项业务面向平台上的青年艺术家。墨斗鱼会收集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在自己的内容平台上予以加工并进行集中展示,atv,一方面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作品的曝光机会、提升关注度,另一方面以内容作为依托,沉淀用户,增加作品出售的可能性。 线上电商。这是墨斗鱼的主体业务。墨斗鱼以高等艺术院校作为切入口,和 6000 多个青年艺术家建立了合作,画作筛选上倾向审美正常、价格适中的作品(普遍售价在 3000 元以内)。艺术品不是标品,价值的评估、产品的优劣难以评判,墨斗鱼的解决方案是建立专业顾问团队来进行画作筛选和定价。 线下拍卖。墨斗鱼此前曾联合武汉大学北京校友高尔夫球队,atv,进行了线下拍卖活动,拍卖现场售出 17 幅画,成交率约 94%。墨斗鱼表示,线下拍卖是团队的一个尝试,但未来会考虑和更多会所、俱乐部合作,把这部分业务做深做强。 私人定制。该业务对接 C 端用户和艺术家,由艺术家为用户提供画作定制服务,客单价较电商平台上售卖的产品来说会相对高一些。 商业模式上,线上电商和私人定制业务都会带来一定比例的佣金收益;线下拍卖采取的是买断形式,赚取的是拍卖溢价;办线上艺术展则会带来广告合作等其他方面的收益。 目标用户方面,余芳倩称,起初平台想将那些正在装修新房、有买画需求的年轻人作为主要受众,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发现买家的年龄层次跨度很大,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不过墨斗鱼的核心用户还是年轻人,“我们想让人们在平台上买到人生中第一件艺术品。” 国内艺术品电商玩家还有艺术小红花、艺网等。艺术小红花的思路和墨斗鱼类似,想用 B2C 模式售卖 1 万元以下的艺术品,核心在于数据分析,目前完成了 1000 万元天使轮融资;艺网在模式、品类上贴近传统画廊或是艺术机构,除 2C 的电商业务外,还开展了 2B 业务,为大型企业、集团提供艺术品,此外还涉及拍卖业务。墨斗鱼的差异是“想在保持艺术品调性的同时,把艺术品电商做得更‘接地气’,面向普通大众。” 我的疑问在于,当前国内艺术品消费总体来看似乎是滞后于消费升级趋势的,如何让年轻人的目光从便宜、“知名”的大芬村出品转向青年艺术家的原作画?定价 1000-3000 的艺术作品,能撬动年轻群体的消费欲吗?以及,目前大多数艺术家的作品都会在多个平台上售卖,如何保障作品供应的稳定和持续、与艺术家形成强关系? 对此,余芳倩认为,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当前国内消费者求新、求异,原作画的孤品属性符合新兴群体的需求;艺术品也具备长期使用价值,3000 以内的价格相对合理;同时,艺术品售卖是一个需要重度运营的工作,墨斗鱼核心团队在媒体积累的工作经验,会在内容建设、艺术品运营方面形成优势。关于笼络艺术家,还处在早期阶段的墨斗鱼不打算通过强制协议来维系上游关系,而是希望通过提升平台卖货能力来获取更多优势资源。 团队目前正在天使轮融资阶段。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