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遇到各种千奇百怪的人”,有的人永远说自己没空,电话那头却是麻将牌被搓得噼里啪啦;有人质疑是诈骗,扬言要报警;有的说着一口方言,不知所云…… 而这个过程,也确实还有几许门道。 姚金珉所在的银行,也开始做一些线上业务,他也加入了电核部门。 他们总结得出,虽然没有面审那样细节满地,但也可以从电话中捕捉一些蛛丝马迹。 比如,资料显示是一个大老板,电话那头却传来公交站到站的声音;有时候还能听到“哗啦哗啦”翻资料的声音,“伪造的信息太多,记不住,就会翻开资料来看”。有时候对方回答不上了,存疑,回答得太流利,也存疑,“像背书一样,都是准备好的答案”。 刚加入信贷行业的可可,也摸出了一些门道,一般他把电核分5项步骤,完成一项,打一个勾。 第一核实客户信息,第二核实使用的产品,第三问询客户还款方式,第四还款能力的评估,第五提醒客户按时还款。 一通电话下来,最少也要5分钟。
△可可的信审调查表 电话那头的人,可可一个也不认识,在心里,他画出他们的肖像,熟悉他们的生活规律。 姓名,工作,上班地点,单身还是结婚…… 可可试图从自己的工作中,找出点乐趣来。 他还不知道,这个职业最大危机,已悄然而来。他们即将被一点点蚕食、瓜分,成为最微小的螺丝钉… 03 螺丝钉 突然间,时代变了,风势变了。 2016年,现金贷和消费金融崛起,所有线上平台,开始了“抢客大战”。 包小新悲伤地发现,在急速冲量的过程中,信审员成为最“低等而廉价”的劳动力,“纯体力劳动,每天看资料,打电话,毫无技术含量。” 他的工作,无穷无尽,停不下来。 公司实行三班倒,早班从早8点到晚6点,中班10点到晚8点,晚班则是中午12点到晚上12点,且周末只能休息一天。 最忙的时候,他一天要审核100个单子,长期下来,他犯上了严重的职业病:视力下降,腰酸背痛。 “一到高峰期,单子直接塞给你,审不完不能回家”,包小新觉得,互联网金融在急速奔跑,所有的都在催你,“客户催着放款,主管催着业绩”。 所有人都累趴下,审不动的时候,“经理实行奖励政策,审最多的第一名奖励5千,第二名三千,有些人为了钱命都拼了”。 而此时,大多数的信贷员,只能填写“推荐意见”,连决定权都丧失殆尽。
△数据来源:拉勾网 信审人员,突然成为流水线中最底层一环,他们只是低廉的劳动力,重复着机械的工作,无休止的加班… 人力的速度,怎么可能拼得过机器? 为了确保每天的放款量,很多公司开始引入贷前自动化审批系统。 此时已成为信审主管的可可,感觉自己陷入了尴尬位置。 他的周边,一个个新的部门建立起来——建模组、反欺诈部、数据部等等,风控被拆分成7个部门。 但他很快发现原来的经验不够用了,风控,开始被很多“高大上”的词来包裹。 第三方征信数据、爬虫软件、白名单、黑名单、设备指纹,各种新鲜名词,可可从未听闻。 一时间,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化风控等等概念,似乎才是真正在做风控的标配。 “有人声称懂大数据,张口就要50万年薪,公司甚至不惜百万年薪,去引进国外的风控人才”,可可看看自己刚刚过万的年薪,有点不知所措。 以前人工审一天不过50单,现在机器审核量超过一万单,在线上的高频交易中,人,几乎玩败。
就连线下借贷平台,也开始渐渐用机器取代人工。 “我们的信审人力,在逐渐减少,最多的时候100多人,现在只有60人左右,未来他们将转型”,捷越联合授信评审副总监李强称。 “目前市场上用于自动化审核的额度相对较小,一般在一万以下额度,是自动审核,一到三万之间,是人工加机器,3万以上,还没有办法做的完全自动化审核”,李强称。捷越联合还是以线下5万—10万的贷款为主,因此才保留着部分信审人员。 当机器足够强大,能大额放款之后,信审人员是否将完全被历史淘汰? 已经成为螺丝钉的他们,惊恐地发现,甚至这颗螺丝钉都不在需要了…… 04 何去何从 从掌握生杀大权的核心员工,到边缘廉价劳动力,再到如今的可有可无,信贷从业者们,发觉轰隆隆向前的时代列车,开奖,已经冲到了他们眼前。 在可可看来,技术在不断迭代,他将其分为4个时代:大数据1.0时代,有app,信审系统,客户省去了上门时间,不用排着队等待填写表格; 2.0开始引进征信系统;到了3.0接了征信,有了建模、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先进技术;到了4.0,则是完全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而眼下,无疑正从3.0向4.0过渡。 因为征信系统的缺失,人工智能的不健全,这个过渡阶段,仍有20%—30%的灰色地带,需要人工审核——这无疑是信审员的最后稻草。 但有不少专家断言,这个留个人工信审员的时间,不过5—10年。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