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液体活检的企业图谱及产品形态:新技术为肺癌早期诊断提供新的可能 来源:36氪 原标题:AI与液体活检的企业图谱及产品形态:新技术为肺癌早期诊断提供新的可能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动脉网”(ID:vcbeat),作者龚莉;36氪经授权发布。 动脉网记者在医享网肺癌圈论坛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肺癌患者从发病到最后的自述》。故事讲述了主人公王丽(化名)从肺癌病发到治疗的过程。 王丽是一名大四的女学生,在广州某医院实习的时候被诊断出肺癌。然而,她的确诊之路十分漫长。从刚开始的刺激性咳嗽被当成肺炎治疗,到后续服用各种药物都未见好转,虽然医生一直没有排除肺癌,但是却没有确诊。一拖再拖,等到三个月后确诊肺癌时,她的癌细胞已经扩散,最后经过治疗还是离开了人世。 在中国每年新增的73万肺癌患者中,王丽只是冰山一角。但是对于她的家人和她自己来说,她就是全部。从开始发病到最后的确诊,王丽用了三个月才确诊病情,这件事情一直被网友诟病。然而,肺癌的确诊真的那么难吗? 传统方法只能诊断中晚期肺癌 随着雾霾加剧,吸烟人数增加,以及工作、生活环境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影响,肺癌已成为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家计生委的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的肺癌发病率以每年26.9%的速度增长。我国第三次居民死亡调查原因调查结果显示,肺癌死亡率在过去三十年间上升了465%。 肺癌对民众健康有如此大的威胁,但是医院里的11种肺癌主流诊断方式只能诊断出肺癌中晚期病人。 肺癌的11种主流诊断方式: 1、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肺癌的一个重要手段,可通过透视或正侧位X线胸片发现肺部阴影; 2、胸部CT:可以较早发现和清楚显示在肺门、肺内及纵隔内病变的大小、形状和累积范围,有助于诊断肺癌是否能切除; 3、磁共振显像(MRI):确定肺癌侵润范围、分期和对手术切除可能性的判断; 4、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现象(PET):有助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 5、痰细胞检查:通过痰检可使部分肺癌病人获得确诊,同时可判断肺癌的组织学类型,但要连续检查4到6次才能获得结果; 6、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以获取病理学诊断,对确定病变范围、明确手术方式有帮助; 7、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以了解肺门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肿瘤侵犯支气管壁的程度,明确肺叶阴影中有无具体病变; 8、经皮肺穿刺活检:适用于痰细胞学和支气管镜检查无法获得阳性结果,肺内病灶较小的外围性肿块以及新的外围性肺部病变,生长史不明确的病变,肺内多结节病变,具有不能治愈倾向的病人,不需切除的病变; 9、纵隔镜检查:有利于肿瘤的诊断及TNM分期; 10、胸腔镜检查:主要用于确定胸腔积液或胸膜肿块的性质; 11、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通过对病变分泌入血的特有物质检测来间接判断恶性病灶的存在。 早期甚至中期肺癌通常都没有症状,直到疾病发展到晚期、不可治愈的阶段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肺癌一旦有症状表现出来就是中晚期。即使患者在中晚期去医院进行检查,也可能会由于医生的经验不足、疲劳度、图像质量等问题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 因此,通过研发新技术进行肺癌的早期筛查与诊断为实现肺癌早诊早治,减少漏诊、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市场观察,我们发现人工智能、液体活检等新技术在肺癌的早诊早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另外,我国45岁以上中老龄群体约5亿人,假设渗透率3%,如果最终肿瘤早筛诊断产品终端价格是3000块钱的水平,那么市场规模就是450亿左右。为此,动脉网盘点了肺癌领域的相关技术和产品研发公司,带大家了解一下国内外的情况。 人工智能辅助肺癌诊断 早期肺癌多表现为肺部结节,它们尺寸小、对比度低、形状异质化高,医生通常是通过病人的CT图像等放射影像检查肺部是否存在结节,筛查工作大多是由影像科专家人工读片完成。但是每位被检者的胸腔CT图像有200多张左右,精细级的扫描甚至多达600张,医生要想完成这些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 另外在诊断过程中,医生的经验、疲劳度都会影响肺结节检出,出现漏诊、误诊的情况。人工智能作为一个不会疲劳的 “医生助手”,可以帮助医生将结节识别出来,未来结合病理的研究也可以判断结节的良、恶性。 国内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公司中,60%以上涉及肺癌诊断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