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虎嗅网 原标题:中国互联网车企为何扎堆新能源车?忽悠别人还是忽悠自己?
2014年特斯拉开放专利,算是圆了Elon Musk“人生苦短,恩怨皆休”的心结,但也历史性的推倒了两块多米诺骨牌—— 其一,让互联网车企看到了智能手机之后又一个逆向破解、弯道超车的机会; 其二,也让跨国车企和自主品牌感到莫大威胁,不得不群起应对。 但新能源车的机会和危险究竟在哪儿? 最大机会是动力电池产业的提前催熟 今年2月四部委印发《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行业总产能要超过1000亿Wh,形成产销规模在400亿Wh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这也与今年4月三部委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相符合。 与之相应的是行业的超常规发展,按EVTank的数据,中国锂动力电池去年出货量有30.5GWh,扩产计划达到惊人的170GWh,足够50万辆电动大客车和500万辆纯电乘用车使用,要知道2015年7月出台的《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到今年4月才有第一批规范企业名单,虽然宁德时代、力神等知名企业上榜,但总共只有8家而已。 整个行业严重依赖新能源车制造业高增长的拉动。 动力电池本身并不是什么新概念,开奖,1901年爱迪生就发明了性能优良的镍铁蓄电池以取代铅酸电池,在底特律车载试运行时,跑出过340公里的惊人续航, 今天的新能源车陆续发展出太阳能、氢动力、天然气、二甲醚等多个方向,18650圆柱体电池能够脱颖而出,不是技术有多先进,只是工艺成熟、更适合乘用电动车的空间布局而已。
爱迪生历经2.5万次失败发明了镍铁蓄电池 在正极材料上,特斯拉的镍钴铝(NCA)三元材料和中国企业特别是比亚迪力挺的磷酸铁锂(LFP)也没少较量。 磷酸铁锂的优点是能量衰减少,几乎没有自放电,过充过放时性能稳定,直播,循环寿命可达2000次以上,工作温度和电热峰值好于特斯拉的三元锂,记忆效应也不明显。 当初鲁冠球的万向集团收购美国A123看重的就是磷酸铁锂技术,有意用它来支持旗下的另一家企业Fisker的Karma电动车。
万向打包A123和Fisker的前景扑朔迷离 但磷酸铁锂用于乘用车有两个致命短板: 首先是能量密度差。按科技部2015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征询意见稿)》的要求,动力电池的单体比能量至少要在2020年达到300Wh/kg,工信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更要求在350Wh/kg以上,而磷酸铁锂电池要突破300Wh/kg都很有难度了。 其次是磷酸铁锂的产品一致性很差。因为合成制备是一个复杂的多相反应,批次稳定性的差异几乎无法克服,低温性能也比较差。 所以三元锂在乘用电动车的普及是个大概率事件,这让在商用车领域靠磷酸铁锂打天下的比亚迪不得不未雨绸缪,去年工信部叫停三元锂电池客车进入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算是为比亚迪争取了时间。 但中企押宝磷酸铁锂也有心病: 其一,磷酸铁锂制备技术的底层专利为美国德州大学John Goodenough教授持有,迄今发动过数起成功的侵权诉讼,另一项核心技术碳包覆则在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公司手中;
2013年John Goodenough荣获奥巴马颁发的美国国家科技创新奖 其二,瑞士PaulScherrer研究院与日本丰田实验室发现在某种特定情况下, 磷酸铁锂电池具有记忆效应,这就戳穿了磷酸铁锂无记忆的神话。 换句话说,磷酸铁锂虽然有安全优势,技术上也有提升空间,但从能量密度和专利背景看,已不太可能在中国普遍推广。 此外,石墨烯电池及富锂等新技术的成熟还需要时间。2014年有消息说西班牙Graphenano公司联合科尔多瓦大学推出了超级石墨烯电池,后来国内的东旭光电又祭出烯王电池,宣称充电10分钟行驶1000公里,这别说传统车企,连中东土豪都要吓尿了,对地缘格局的影响足够引发一场战争了,“幸好”暂时还不能商业化。 所以比亚迪也有两手准备,董秘李黔此前透露公司决定布局和扩容三元锂电池产能,旗下的秦、唐、宋等产品也早在使用三元锂电池了。 中国车企为何煞费苦心钻营新能源车?它们又是怎么“创新”的?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