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小冰的作诗能力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但若是仔细推敲,会发现在遣词用句的细微之处仍存在大量缺陷。以小冰的作品《幸福的人生的逼迫》为例,初看题目,虽然不太通顺,但意思还勉强说得过去,待到细看正文之时,就会发现很多问题。 “这是一个诗人的教堂上”,很明显表达有问题。“可信的蛇会做云层鱼的声音”,完全不知所云。“待从我的心灵/幸福的人生的逼迫/这就是人类生活的意义”,营造出了不是乱码胜似乱码的效果。 从小冰写出的诗句来看,人工智能实质上就是靠着深度学习和算法将语句拼凑,从而作出诗句。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在各领域都能将“按图索骥”发挥到极致,但弱人工智能终究只能停留于“工匠阶段”,并不存在太大的意义。 AI作诗主要停留于“工匠阶段”,弱人工智能时代意义不大 实际上,在人工智能出现之前,人类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就已存在“艺术家”与“工匠”之间的冲突。 工匠们往往技艺精湛,但艺术感不强。因而艺术家们一旦有了成就,就会被工匠们研究、学习和模仿,形成难以解决的困局。有趣的是,许多艺术家成名后,也会落入自己以往风格的窠臼,会被外界指斥为“没有创新”、“沦为工匠”。 以上两种现象皆可视为“工匠入侵”。以小冰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写手便可被视作最完美的工匠:执行能力出色但却毫无感情。“工匠”的凶猛围剿会挤压艺术家们的生存空间,但也可能迫使他们进行更有深度的文学创作。虽然小冰集合了519位诗人的“经验”,但文学艺术的核心活力终究是人类而非机器。 此外,“工匠入侵”的程度通常取决于商业化的程度。例如现代绘画的商业程度高,就出现了很多对大师作品的临摹、仿制甚至造假。而现代诗歌的商业化程度低,相对而言较为平静。因而人工智能写手的介入,或许会掀起现代诗的创作浪潮,提升其商业化程度。 对人类的文学艺术领域而言,AI的“工匠入侵”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推动作用。100年前胡适先生的《尝试集》技巧也并不高超,但却起到重要作用。100年后,由AI写就的诗集面世,等同于打开了另一扇大门,甚至可能被载入人类的文学史。 然而,AI下棋或是AI写诗,都存在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它们为何要做这些?这样做对AI而言意义何在? 早在90年代,就出现了一些自动写诗的程序,而在社交网络中也时不时会出现类似的古诗合成软件。
这些机器合成的古诗乍一看似乎还不错,其实都经不得仔细推敲,就算偶有神来之笔也是碰巧的成分大一些。相形之下,古诗的形式更为简单一些,更有可能被机器大量复制,而现代诗则不然。 在现代艺术中,本身就蕴含着对于科技侵占人类思想领域的警觉,并富有重视象征与创新性的幻想。此外,现代诗的思潮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不被同化”。从这个角度来看,使用人工智能写现代诗,恰好违背了真正的现代艺术精神。 诗歌,本就是人类审美、感情、思辨的体现,机器不是人类,在AI作诗的逻辑中,最大的难题就是:AI写诗目的何在? 当前机器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所谓“AI作诗”,其本质即通过数据库检索,再加上特定算法拼贴而成。由于对意象的拼贴会构成自然意境,所以机器写出的诗能够达到一定水准。但是这并不存在实际的意义。即使机器作诗与人类诗歌中平庸的那部分看不出差别,但仍然与最优秀、最复杂的那部分天差地别。 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AI作诗是其对人类的直觉领域发起了挑战,所以有“文学是抵御AI的最后一个阵地”的说法。但AI在弱人工智能时代写出的诗歌脱离了审美,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意义。其最终目的在于“乱真”而非“是真”,只是一种低级的模仿而已。 那么,AI究竟要怎样,其作诗行为才算有意义?可能要到强人工智能阶段,这种意义才会得以实现。一旦出现强人工智能,机器的自我意识就会觉醒,这就相当于有了新物种和新的智慧生命。 但令人纠结的是,j2直播,强人工智能作诗的目的更加虚无。人类作诗是以历史基础、文化背景及生命体验作为依托的,也因此才有了意义。对于强人工智能时代具备自我意识的AI而言,该以什么为依托呢?生命?或是时间?机器没有死亡一说,可以随意更换零件,对于活在互联网中没有实体的AI而言,这些在人类看来宏大的命题似乎都不值得一写。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