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风口浪尖。 而最近处在舆论风暴中心的是聚美优品CEO陈欧投资并任董事长的街电科技。 今天 (5月27日),对于海翼股份称由于街电“竞争对手恶意挖猎”而导致团队离职的回应,街电离职员工集体实名通过脉脉发表声明,称“文过饰非,混淆视听”。并表示,整个离职团队没有任何一个人接受所谓的“竞对offer”。 其次,对于海翼股份对股权纠纷的解释,离职员工也一一进行了驳斥。声名称,原本持有的海翼公司的股票价值,从2016年11月至聚美入主的过程中减少一半。并且所有签署股权合同的员工均被强制要求签署20张白纸。 整场“离职”风波是从昨天 (5月26日)开始发酵的。 有人在脉脉匿名区爆料,此前获得聚美3亿投资的共享充电宝公司街电出事了,街电创始软件团队和硬件负责人全体离职。对此,有自称是街电科技员工的用户直接留言:没什么好掩饰,这件事是真的,研发已经撤离了。
虎嗅就此消息向街电投资方证实这一消息,对方表示尚不知情:不知道呢,有好多小伙伴在问我们,也是一脸懵。 但人民创投编辑采访员工的结果则证实了这一传闻。有员工表示: 街电目前整个软硬件团队,除了CTO之外,基本都要走。但对于股权纠纷的核心矛盾,接受采访的员工均表示不便回答。 矛盾错综复杂 从海翼股份与离职员工的集体声名中不难看出,街电内部的矛盾错综复杂。 主要矛盾大致有三对, 包括员工与海翼、员工与原CEO王哲、原CEO王哲与海翼。 作为海翼内部孵化的项目,员工与海翼的争端主要集中在股权兑现上。 海翼股份则通过一份公开声明澄清了此事。 #一言以蔽之,主要是竞对的错 此次集体离职,海翼认为是竞对恶意挖角所致。竞对由于缺乏成熟产品,以数倍工资和股票等利益恶意挖猎街电员工,导致部分街电成员离职,并驱动这部分员工以不当行为对街电业务造成伤害,更进一步诋毁街电和海翼名誉。 而员工则称,竞争对手恶意诽谤并不存在,截止2017年5月26日团队成员办理离职手续,相关员工一直在岗。并声明在街电工作期间,绝无任何一人接受竞争对手的offer。 对于核心的矛盾——股权纠纷,海翼方面的口径是:经过A轮融资和聚美注资之后,海翼拿出了自己所持的街电股份对员工进行了补差,补差部分的工商手续正在办理中。所有持股员工的股份在融资过程中价值未受损。 然而离职员工则逐条回怼: 1、转换的是街电的有限合伙人股权,而非期权,均有证据证明。员工签署持股协议时,j2直播,在对股权合同内容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被要求强制性签署20张签名白纸,并在后期不断要求补签白纸。 2、团队在海翼股票的3/4被要求按12倍转换到街电,当时海翼估值30亿人民币左右,即给街电的估值是2.5亿人民币左右,而当时街电只有长沙500台机器和在亚马逊上跑的几台云服务器,还有1000台左右没有生产的机器物料。员工被迫承受风险。 3、团队要求海翼股份兑现了1年的到手的股票。且很多原来在海翼股份工作,同时被承诺了街电股权的同事,一分钱一分股份都没拿到。1027万中,很可能是将原CEO几百万算在内了。 其次,员工对于原CEO王哲也多少存在怨气。离职员工声明中,这样形容王哲: 原CEO从来就不是街电创始成员,来了几个月套现几百万走人。 根据媒体报道显示,王哲在2015年第四季度加入街电团队,基本推断担任CEO的时间在2016年年底,而几个月之后,在聚美注资3亿之后,王哲就离开了CEO的位置,去向未知。 从他的微博上看,最后一条点赞街电的内容停留在今年3月17日。 图片来自王哲微博账号 矛盾爆发后,虎嗅尝试联系王哲,求证上述传闻,但截至发稿,王哲并未给出任何回复。 最后,在海翼与原CEO王哲之间似乎也存在龃龉。据公开资料显示,王哲起初对聚美的3亿注资并不知情,最终还是从其他投资人口中得到的消息。这个信息似乎表明,王哲没有掌控权,也无法左右整个公司的发展。 真能成为另一只独角兽? 而除掉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街电究竟是不是一个好的投资标的呢?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