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项目,马亮做了七年。 文| 铅笔道 记者 王琳 ?导语 马亮接了个电话,神色一下子凝重了。 电话那头传来朋友突然离世的消息。彼时,朋友正在创业,每每工作到凌晨一点,不关注医疗知识,偶有不适,也是硬抗过去。 他心里咯噔一振,“倘若知道如何预防、控制疾病,或许可以延长寿命”。 从科普健康知识出发,他创办医未科技。起初,医未科技将医学专家已发表的论文加工处理,以文字、漫画等方式呈现。内容以疾病讲解为主。 为满足用户心理需求,团队又推出短视频和直播两种内容呈现方式。二者均由医生录制,视频时长3分钟左右,直播时长约1小时。此外,他们推出10套付费内容,每套定价6元。 目前,医未科技已与7万多位医生取得合作,他们均为三甲医院副高以上职称。平台已有130万用户,付费用户1万多人。 注: 马亮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健康知识科普 “嗡嗡嗡!”马亮的手机开始不停振动,他头也不抬顺手拿起了手机,手机的另一端却传来噩耗——朋友去世了。 马亮的心里一惊。朋友创业3年,经常加班到凌晨一点,生活极其不规律。他琢磨着,如果对医疗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如何预防、控制疾病,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保障健康,“起码可以多活几年”。 这让他燃起了创业的想法——打造一个健康科普平台。事实上,这样的想法在马亮的脑海里盘旋已久。 时间拉回至1995年,母亲患病。在寻医问药两年半均无果后,他们北上求医。但由于耽误的时间太长,肿瘤已经扩散,母亲时日无多。“我们家在县城,当时不了解治疗手段,也不知道哪些医院比较专业。” 从那时起,马亮一直留心去结交一些医生朋友。所以当决定创业的时候,他先是询问了一圈医生朋友的意见,情况不容可观。大多人医生表示,atv,健康科普专业性很强,国外都是政府在做。 但这不是最棘手的。多数医生朋友提醒他,科普的链条很长,收益不具备时效性。且国内尚处于医学文盲阶段,费时费力费资金。 马亮不是没有考虑资金问题。彼时,他在杭州有一家机械制作工厂,年收入几百万。“先把钱挪过来用,就当是做了一件善事。” 带着一腔热血,马亮于2011年11月11日创办KK网(后改名为健康中国)。 既有文章转化内容 马亮想让内容兼具权威性和趣味性。权威性要有医生的医学文献做支撑,j2直播,趣味性体现在呈现方式上:文字+漫画。但这一切都需要先过了医生这道槛儿。 虽在一定程度上受医生钳制,但对于医生他有自己的选择标准。他把目标定为三甲医院副高以上职称的医生,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超过了40岁。除去临床工作,他们还被科研、会议、门诊、手术包围。医生有时间吗?愿意配合吗? 带着疑问,马亮去拜访了北京同仁医院王教授。王教授50多岁,手下带着几个研究生。他表示其实自己也希望多去传播一些知识,缓解医患矛盾。“但我们没有时间去专门写科普文章,你要考虑一下方式。” 类似情况还发生在与国内很多三甲医院的沟通中。“我们愿意配合,但内容生产得想个法子”。 马亮很快想到法子。在跟医生沟通时候,他了解到医生有诸多论文、会议纪要,这些都可以整理成文,茅塞顿开的他有些喜悦。 加工处理的环节比较复杂。若是以文字形式呈现,医生把论文发过来,编辑整理后,给医生核对,无误后方可发布。对于漫画类型,编辑还需将文档传给漫画师,漫画师配好图后,再给医生核对。依靠这种方法,团队一天可以出四篇稿子。 起初,他们并没大力推广,“想靠着靠医生去口碑传播”,先吸引更多的医生入驻平台,寻找权威人士背书,再去扩展C端用户。为寻找医生合作,马亮将团队扩展到80人。“我们选择的方式比较简单,都是上门去谈,也有医生推荐的。” 融资解决资金困境 2014年10月,马亮受邀参加国家卫计委新闻发布会,他负责妇幼类知识介绍。会前,他曾和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院士有过简短的交流。面对台下3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学代表,台上的马亮有些紧张。 会议散去,年近花甲的郎院士表示,“你们的平台很专业,我这里有680多万字的内容,你们整理出来,用你们的方式科普给老百姓”。 有了郎院士的背书,健康中国的影响力逐渐变大,截至2014年年底,团队已和3000位医生取得合作,已有用户16万人。
◆ 健康中国App上,内容涵盖漫画、视频等多种形式。 随着用户增多,需求也变得繁杂。一些用户希望团队去对接专家,提供问诊服务。 彼时,春雨医生、好大夫等平台已经出现,马亮有些坐不住。他觉得既然用户有需求,不妨试一下,“还可以赚点儿钱”。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