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21秒刷脸支付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的美女不用手机、不输入帐号,仅靠刷脸就能实现支付。全过程仅需2步:第一,1秒人脸识别;第二,识别成功,输入某宝绑定手机后4位。OK,双重验证成功完成支付。 其实,生物识别早已飞入寻常生活场景:指纹打卡,刷脸转账,签名授权,步态识别等等。如今,当第一代生物识别技术的准确率和识别速度加速迭代,代表第二代生物识别技术更精细化的静脉识别(分为指静脉识别和掌静脉识别)、视网膜识别等新技术,atv直播,开始从科研实验进入到生活应用。 生物识别,一场物联网场景下的万物互联 当机器对生物认知和识别能力越来越强大,我们不禁要担心:未来的生物识别能力会不会强大到超越人类智慧,会不会存在难以控制的风险? “你很难仿制某个人的耳朵、眼睛、步伐,或者其他辨别个体独特性的东西。但是,如果生物识别数据被黑掉了,你就完蛋了。““如果我们一起喝酒,你把指纹留在了酒杯上,那么,我就知道你的指纹是什么样子。” 而且生物识别技术还存在个人数据被滥用,法律保护不健全的问题。 的确,与传统认证技术相比,生物识别拥有更快的信息验证速度,更便捷的身份识别体验;经过采集、解码、比对和匹配,也具有更高级别的安全技术壁垒;但随着物联网兴起,生物识别等智能安全漏洞威胁也正在升级:生物识别正从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大量唯一性、终身不变等隐私性特征被公开化。比如基于物联网安防系统的无线传输信号大量外露,更容易被黑客窃取攻击,所以大面积系统瘫痪或者致使大批个人隐私泄露的危机时有发生。 如何控制智能能力和动机选择,成为智能安全技术创新关键。 物联网加速,白帽子与黑客相爱相杀 黑客和白帽子正是这样一对相爱相杀的对手,都有强大的网络安全控制或攻击能力,但二者的动机选择却大相径庭:黑客制造战争,白帽子及时止损。在2017国际安全极客大赛GeekPwn香港年中站上,国内著名白帽子团队百度安全实验室成员,就扮演了一次“黑客”攻击智能门锁的“开锁”实验:秒级破解某著名智能门锁品牌,并针对这款超过100万用户的产品,给予智能安全加固技术解决方案,直播,帮助厂商提高安全壁垒。试想,如果全国链家自如、万科、绿地、途家小猪、米途、蘑菇等住户所使用的所有门锁密码,在10 分钟内被全部破解,这可比勒索几个比特币要可怕得多。 智能门锁被识别和控制,并不是个案。纵观物联网发展史,这项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的应用普及,自1990年发展以来,发展与安全危机一直相伴相生。 今天,IBM2009年提出的“智慧地球”战略(将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普遍连接,形成全球最大的物联网 ),依然被认为是当今最强大的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为全世界关注。唯一不同的是,技术战略的远见性,在面对日益严峻网络环境时,变得如履薄冰。 物联网场景下厂商安全生态融合 智能家居是物联网主要生活应用场景之一,其应用人群广泛,安全影响深远。智能门锁被攻破意味着人身和财产安全沦陷,智能摄像头被攻破意味着家庭隐私被泄露,智能路由器被攻破则会影响家庭一切联网设备被黑客攻击。 作为中国网络安全主要玩家之一,百度安全早已开始做自身的安全生态融合。布局智能家居,涉足无人车和儿童智能手表,都是基于万物互联的趋势预判。物联网给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大量应用场景,没有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的许多场景都无法实现。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也给信息安全带来新风险。 1,生物识别技术的安全性。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