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受邀参加 “未来金融创新峰会”。在25分钟内的演讲中,朱民老师认为从“互联网+”到“AI+”,银行业在逐渐被拆解与重塑。 互联网+银行 朱民谈到,目前全球的互联网+银行业务可以拆分成两个不同维度的坐标轴。纵向是三大客户群体,分别为零售、中小企业与集团大公司;横向是四个业务板块,分别是账户管理、借贷、支付与资产管理。从下图我们可以发现,互联网金融目前渗透的最多以及做的最好的是零售和支付,而这恰恰是网络的长项。因为互联网的流量红利,互联网金融公司可以接触到以往传统银行无法触达的人群,同时支付的效率、速度都有极大的提高,成本也迅速下降。
另一方面,传统银行正受到巨大影响。包括客户管理渠道(内部 VS 全网)、银行内部数据(单一数据 VS多维数据)、业务流程(人工操作 VS 机器自动处理)、风险管理、信用分析和风险定价能力。朱民老师尤其提到互联网的应用深刻的改变了银行内部风险定价的模式。 在过去,调整以及优化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模型是一件浩大的工程。迭代一次的周期是以月甚至是年为单位,而现在Fintech企业的风险管理模型一个月迭代100次以上是一件非常普遍与正常的事儿,也就是说其风险定价将逐渐逼近最佳值,在这个领域,传统银行几乎无法与其竞争,可预见的,其成本收益、利润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所以商业银行也在思考如何应对新的媒介与技术所带来的变革。目前来看,主要有以下方式: 构建电商平台:创建互联网客户流、营造场景。比如工商银行推出的“融e购”、农业银行的“e商管家”、中国银行的“中银易商”。 网上直销银行:以电子账户为核心,直播,为客户提供全天候不间断的金融服务,快速响应各类金融服务,提升用户体验。 互联网交易银行:利用自身良好的信用、客户生态、信息优势,借助于互联网与科技的手段做信息中介,提供投融资、支付结算等交易金融服务。代表:招商银行推出的互联网投融资平台 “小企业E家”。 综合金融服务模式:银行基于互联网,建立线上“一站式”金融超市,即F2C的模式 开放式金融平台:通过各类平台,比如直销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包含C端与B端,直播,向非本行用户和金融同业开放,创建开放式网络服务银行平台,实现全渠道向内外部客户提供服务。 人工智能+银行过去,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在于网络对客户的外延,把业务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然后去获取海量的客户,并且利用网络做一系列的增值服务。 但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将从前端、中端、后端对银行的业务与内在流程进行全面的重塑。 前端:多维度的客户需求洞察 中端:授信、金融分析、交易处理的自动化 后端:风控、反欺诈、决策的智能化 在未来,整个银行对客户、对产品、对服务、对风险管理、对渠道的理解与管控正在发生一场颠覆性的变化。朱民老师重点提及,风险管理将是人工智能重点突破的领域。 以往,传统银行是通过人的信用,通过资信、通过抵押、通过账户、通过面对面的接触来设立这个人的信用评级,这些强指标信息往往简单粗暴,把许多潜在客户排除在传统金融的服务范围之外。而在人工智能时代,金融机构将会抓取交易信息、行为信息、社交信息等弱相关信息。这些海量信息的维度与体量将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数据库。通过这一方式,不仅能够大大降低逾期率,还能让以往传统银行覆盖不到的人群纳入进业务范围之内。 未来银行 朱民老师在会议的最后抛砖引玉,他认为未来银行最大的特点为:不确定性、随机性、发展和竞争、合作与竞争相互并存。 未来银行,将会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两者的耦合,它的基础是大数据。 通过对大数据的系统理解,会产生新的算法,新的算法产生新的产品,新的产品再产生新的数据,这是一个不断巡回和迭代的过程。 同样,除了零售和支付领域将被根本性改变以外,对公业务也将被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颠覆。 试想一下,集团大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世界各地留下的足迹,比如进货、仓储、供应链、市场营销、销售、甚至是用电用水,这些信息都会比传统的财务报表更好的描述和定位大公司的信用情况。 综上所述,未来银行将具备以下几点基本能力: 以数字为主的洞察力 综合性的客户体验 完全数字化的市场营销 不断迭代与新生的金融科技产品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