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并非集中存放在某个服务器或数据中心,也不是由第三方权威机构来负责记录和管理,而是分散在网络中的每一个记账节点,所以区块链是构建在分布式网络基础之上的,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 4、建立信任 基于上述几个特征,不难发现区块链可以有效地建立信任。 本来,作为一种普及,atv,区块链的运作机制介绍到这里差不多便够了。但鉴于我们经常会听到 “51%算力攻击”的说法,这一说法显然与上面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征是矛盾的。这便涉及到区块链分叉。 如上所述,父区块产生后,参与者们便开始“生产”下一个区块,什么是下一个区块产生的标志呢?可以理解为完成某一个大家都认可的任务,比如算力证明。 便会出现这么一种情况,同时有两个参与者宣布说自己完成了任务,便会产生两个区块。这两个区块都连接到同一个父区块那里,然后各自向下发展,便出现了区块链分叉。如何打破僵局呢?基于这么一个原则,“诚实旷工只创建最长有效链上的最新区块”,于是看看两个叉哪个更长,即两个区块下面谁先产生下一个区块,这个叉就获胜了,其余的叉便被抛弃,分叉问题就解决了。 而所谓的“51%算力攻击”,则是利用算力优势,在现有区块链基础上进行分叉,由于在算力上占优,新分的伪造叉必然可以率先产生新的区块,从而使得原来的真实叉被废弃。 在这个意义上,区块链的参与者越多,总算力越大,居心不良者要进行算力攻击便越难。当参与人数足够多时,基本上就可以认为区块链不可被篡改了。当然,这里有个潜台词,对于一些小的区块链,还是存在被篡改风险的。
区块链的应用 区块链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在信息不对称、不确定的环境下,如何建立满足经济活动赖以发生、发展的“信任”生态体系。目前现有的主流数据库技术架构都是私密且中心化的,在这个架构上是永远无法解决价值转移和互信问题,尤其是跨境信任难题(可参考俄罗斯、中东、朝鲜与欧美的信任度问题)。 所以区块链技术有可能将成为下一代数据库架构,通过去中心化技术,能够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完成数学(算法)背书、全球互信这个巨大的进步。 就金融领域而言,现有金融体系是建立在三个基本制度框架之上的:商业信任是依赖法律条文而存在的;资产转移交易是以独立第三方作为信用中介来保障实现的;交易结算和清算是以集中式的清算机构为中心来处理完成的。 这三个基本制度框架可能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广泛应用被颠覆。区块链技术将完全改变交易流程和记录保存的方式,从而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显著提升效率,在数字货币、跨境支付与清算、票据交易、证券发行与交易、产权交易、客户征信与反欺诈、反洗钱等方面拥有广阔的市场环境。 下面列举一些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案例(时效性待考证),供大家参考。 Chain与Nasdaq推出私募股权市场交易平台。2015年10月,Nasdaq在拉斯维加斯的Money20/20大会上,正式公布了与Chain搭建区块链平台Linq——首个通过区块链平台进行数字化证券产品管理的系统平台。对于股票交易者而言,区块链可以消除对基于纸笔或者电子表格的记录依赖的需求,减少交易的人为差错,提高交易平台的透明度和可追踪性。对股票的发行公司而言,Linq实现了更好的管理股票数据的功能,让纳斯达克在私募股权市场中为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Digital Asset Holdings(DAH)为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设计清算和结算系统。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在2015年表示,将设计一套新系统取代所有的核心技术系统以提升结算速度。美国区块链公司DAH在400家投标者中,拿到了这项计划合同。DAH所开发的技术目标将允许所有的参与者,在同一个数据库中进行实时的资产交易;它能够让数字资产在交易的对手方之间进行转移而无需任何中央机构来负责记录交易,因而达到实时交易效果,实现结算时间由当前的两个工作日减少到数分钟。 Chainalysis为银行设计反欺诈监测系统。原本为专门打击利用数字货币洗钱和欺诈行为的初创公司Chainalysis,现在也为银行设计区块链上的异常交易行为监测与分析系统。通过监测公开式账本上的交易寻找不法行为,帮助银行反洗钱与反欺诈。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