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尼尔森从事神经研究工作的JJ,称得上是张弛有度的独乐主义者。她工作之外的时间,atv,被填得满满当当。作为重度的“脑力劳动者”,JJ在一家瑜伽中心办了张年卡,跟着老师定期上瑜伽课,放松平时“拼命旋转”的大脑。做瑜伽的时候,JJ觉得自己很平静很放松,“我觉得难得有一种运动,不仅仅是活动活动身子,还能够通过冥想和自省,感知和探索自己的身心状态。” JJ特别喜欢看书,一般到周末,她会找个茶馆看书,一杯清茶度过浮生半日闲。她有两个kindle,但还是最享受在实体书上记笔记、写感想的感觉。她觉得,看书的过程好像是在听作者分享人生,或是跟书中的人物对话,甚至能拓宽一个人能感知到的时间和空间。 的确,在独处之后,很多人发现除了可以享受充分的隐私,还能拥有自我切换的能力,完全实践自己的独特生活方式,把绝大部分的闲暇时间花费在纯粹兴趣爱好上。 04 一个人的内在坚持 越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独居或独处的人口就越多。 独居或独处的质量、快乐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你的生活独立,经济独立之外,更重要的是心理和情感上的独立程度。 好奇心研究所曾发表过 《“长大”,生活独立当然要有,但还要感情独立啊》文章,其中引用英国《每日电讯报》介绍的一个来自Nationwide Current Accounts的调查,受调查者中21% 的人认为成熟的定义是和父母分开住。而在好奇心研究所名为“你觉得对你来说,怎样才算是‘长大’?”的征集中,回答包括: 首先,你要能够一个人去医院,也不发苦情的朋友圈说自己一个人去医院。 生活安稳的时候,能过得规律且有趣。生活不顺心的时候,能及时地收住自己的情绪。 能自己默默忍受委屈,从容面对各种事情。比如,吐槽归吐槽,如果不打算辞职还是要接着努力工作。 自己做决定,并且自己承担后果,开始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有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比如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 有独立思考过的三观,并为之行动,重要的是为之行动。 不再抱怨社会,真正体验社会。更合适的说法是,知世故而不世故。 …… 大家都认可的是,自己养活自己,拒绝爸妈援助、还能邀请爸妈出去旅行、不让家里担心这种标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标准是精神上的独立。 在坚持一个人独处的道路上,谁没有个倒霉时刻、孤独时分?但独乐青年总有方法把小确丧转化为小确幸。
独乐主义的“三不原则”:不自怜,不将就,不挫败。 - 不自怜:在不少独乐青年从小到大的教育中,独立自信就是主调,所以在大城市里一个人住、一个人独立生活也不会觉得自己可怜或是无所适从。 小白是名在北京工作的年轻医生,从外地小城市考入北京的医学院,多年来他的生活重心就是做学问,一路读到博士,终于正式成为一名医生。白天医院上班忙成狗,晚上回家看文献,还要定期在医院值夜班。前两年,小白谈过一次恋爱。虽然跟前女友在一起的时候也挺甜蜜的,但每天卿卿我我的小日子,让他不思进取,也没什么心思钻研学术了,让导师在那段时间里常常敲打他。压力之下他病了一段时间,结果女朋友离开了他。 失恋的小白把注意力重新投入了工作中。留给自己的时间更多了,和朋友的联系多了,出差、开会随叫随到,跟圈内前辈也逐渐混熟了。每天跑步、运动,必须有个强健的体魄,精神状况也因此大幅提升。他意识到,这种专注学术的独处生活其实正是他想要的,没有时间自怜自艾,付出总有回报,每次做成一点事,成就感爆棚。 - 不将就:对独乐的单身青年来说,一个人也很好,遇到对的那个人也不排斥,但前提是,伴侣或家庭是不能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 在中国的单身人群中,44%的受访者表示,对单身或结婚的状态持无所谓态度;而高达80%的人表示,宁愿单身也不愿仓促结婚。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