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亚马逊正式宣布推出Echo智能音箱新版本产品—Echo Show,与此前《华尔街日报》披露的消息并无太大出入,Echo Show将会配备7英寸的显示屏,显示对用户语音问题的答案,并支持互联网电话功能。 此举的好处显而易见,可是却触及到一个最根本问题,触屏和语音识别在人机交互上是存在本质冲突的,而此前亚马逊智能音箱的最大卖点就是抛弃触觉,利用语言这种简单的交流方式提供相关服务,但现在重拾屏幕,难道不是一种退后吗?触屏又是否会冲击语音在音箱上的实际价值? 再者,我们可以发现,语音助手嵌入一些以屏幕为入口的硬件设备,几乎没有一个可以完全借助这个应用脱颖而出,成为现象级产品,除了亚马逊这种单纯以语音交互为特色的智能音箱,所以这种被证明过的方式有可能是语音助手落地的正确姿势,一旦亚马逊加入触屏模式,是不是会毁坏其中的合理性基础? 不过首先从竞争角度来讲,这个举动是合理且有效的。微软在Build 2017开发者大会上,刚刚发布了由哈曼-卡顿制造的Cortana智能音箱—Harman Kardon Invoke,其最大的特点是,可通过微软的即时通讯软件Skype拨打和接听电话,而亚马逊智能音箱之前还没有实现互联网语音通话。即时通讯是大部分用户对电子产品的硬性需求,而微软的这个性能显然是直击Echo的痛点,为了应付这个突如其来的威胁,触屏版就成了需要。 另外,苹果相关人员也多次表示,“没有屏幕在很多情况下并不适合”,当你在线订单想比较一下两种产品的价格和性能参数,或者想看一下未来一周天气预报的温度趋势,屏幕还是最为方便的呈现方式。先不论到底有多少实际需要,依照苹果的态度来看,atv,其产品可能也会加入屏幕以实现更多的应用,这样一来也会形成区别于亚马逊Echo的产品特色,因而要想应对这个未来最强悍的竞争对手,在其产品尚未推出前先发制人,起码可以保证不让苹果抢得先机。
当然事实上亚马逊推出触屏版不全是应对竞争压力,也出自对产品自身的考虑。一方面,提升音箱部分应用的使用率,改善用户体验。据相关调查显示,用户对亚马逊Echo的使用主要集中在音乐、操控、新闻等应用上,而其实它自带的功能已达10000种,能得到多次使用的仅不到3/1。其中缘由自然包括缺乏触屏方式的协助,导致操作不便利,这就是苹果所诟病的,如今很多人都怀疑之前苹果的宣言可能是故布疑阵,搅乱亚马逊的步伐,致使其失去在智能音箱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可亚马逊最早研发和深耕智能音箱市场,它积累的数据使其对用户的分析要比苹果更为精准,在此基础上才做出如此决策,这显然不是苹果几句话就能左右的。而且触屏版只是亚马逊推出的一款产品,更多的还是对市场的尝试,并不意味着放弃了语音识别的核心特征。 其二,触屏版和上个月刚刚推出的Echo Look,其实都是围绕纯语音音箱进行的细分市场,atv,通过产品布局的完善,将会增强亚马逊在该领域的实力,而且这是建立在主营业务没有改变的前提下。总而言之,触屏版是亚马逊在竞争压力和产品顾虑下的选择,也是其完全自主的决定。 另外,对于触屏会不会削弱语音的实用价值这个问题,现在还很难说,不过屏幕只是定位为协助作用,并不是两择其一的情况,对于很多可以单纯通过语音实现的功能,也基本上不会再借助屏幕,这点可以保持语音助手的效用。 巨头环绕的醉翁之意 集中在同一时间段,诸多巨头宣布进入智能音箱领域,这件事本身就很耐人寻味,他们所看重当然不只是这一智能硬件的利益,更多的涉及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未来商业前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能否在智能音箱的市场上压制亚马逊,或者获得巨额营收,最多只能算是锦上添花的事,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换句话说,是亚马逊借由在智能音箱上的成功,而获取的语音助手、智能家居等方面的优势,令其他巨头看到了长远利益。 就语音识别来讲,通过智能音箱的证明,亚马逊的语音助手实现了应用数量的急剧增长,而现在巨头涌入,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在于为自家的语音助手寻找更多的商业价值,毕竟在其他硬件设备的实验,看起来成功的并不多。再者语音识别或者语音交互,是目前能看到的、应用范围最广的人工智能之一,像智能家居、车载系统等蕴含巨大商业潜力的领域,都需要语音实现人机交互,而且从近场识别到远场识别的升级也是发展趋势。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