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新媒体访谈系列 自AlphaGo击败李世石,人工智能的概念进入大众视野,2016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云计算、大数据、积层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带来的人工智能展现在大众面前。但朱小燕老师与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在此领域研究了三十年。北大新媒体团队对朱小燕老师进行了专访,她介绍了她的研究领域以及对人工智能的观点。
朱小燕,清华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加拿大国际开发研究中心(IDRC)首席科学家。在语音信号处理、光学字符识别、人机交互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清华大学,这个是我们国家第一批成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也是现在唯一以人工智能命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于1987年开始筹办,已整整三十年,在人工智能很多领域有深入的了解,也多次在国际竞赛中得到很好的成绩。
一、“ 可以说现在是人工智能的秋天,要做最后一公里的事情。” 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实验室的基本情况,以及您个人的研究领域? 朱小燕:我们实验室1987年开始筹办,整整三十年了,在人工智能很多领域都有深入的了解,比如无人驾驶、无人机、机器人,还有语言处理方面,是中文在语言处理方面最有资历的一个团队。在互联网核心技术、信息检索领域也是数一数二的,包括智能语义信息获取、可互动的系统,从语义分析到语言生成、知识应用,还有视觉领域,都多次在国际竞赛中得到很好的成绩。 我们实验室是我们国家第一批成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也是现在唯一的一个以人工智能命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所以这一年多来,随着新的人工智能新的浪潮到来,我们实验室也感到压力比较大。 我自己这些年研究的领域还挺多的,现在主要放在对话和交互式系统上。人工智能发展到现在,很难确切的说是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但我们都不想处在一个冬天的环境中。我其实也认同其他几个教授的说法,现在可以说是秋天了。 不是别的意思,说秋天,因为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摘取果实的时候。如果我们可以将这些技术的果实摘取,让最普通大众感受到这些果实带来的变化,感觉到生活上的改变,那是最好的。如果我们不把这最后一公里走完,果实落地腐烂,那可能就会面临冬天。所以我也想做这种最后一公里的事情。 简单来说,也就是接地气的事情,和工业、产业结合,带来生活上的变化,让大家觉得,哦这是人工智能,而不是觉得你在吹牛皮。当然,我不是说展示一些很炫的技术是吹牛皮,但一直太玄乎的话会让别人感觉是吹牛皮。具体比如说我们在做交互这一块,提供一些信息服务,比如我们做了一个呼叫中心的系统,一个企业已经应用了两年了,第一年他说减少人工80%,前一阵子说减少人工90%。这个是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当然对企业也直接由经济效益。 当然还有很多东西,这种交互是一种对话,我们现在更想做可互动系统,比对话更深一步,希望可以汇总周边所有的信息,并且是可互动的。比如说针对同样的疾病症状,对男生而言和对女生具体意义肯定不一样,像肚子疼,你和男生说宫外孕就不合适了。为什么宫外孕被提到前面来,因为它是一个很恶性的、会有生命危险的事情,对于孕期的妇女是要提醒她做检查的,但机器也不能乱说,是需要分析具体的环境与语境。 二、“ 人工智能需要想象力 ” 再比如之前我们帮一个企业做未来厨房的系统,他们希望让大家摆脱那种在厨房中不舒服、很累的感觉,让厨房很快乐。那么让机器可以帮你做什么呢:我今天来客人了,你列个菜单,包括家里有几个人、平时都吃什么、来的客人的年龄、性别、有没有什么疾病、在什么季节,冰箱里有什么素材……机器可以分析这一些,把菜单做出来。这就是最简单的一个互动系统,整个的这个操作都是有规划的。其实国外早就有这样一个行业,帮人规划假期,是需要花很多钱的,这样子的事情机器可以做。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