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马云在德国向总理默克尔展示“刷脸支付” 5月18日,一段支付宝刷脸支付的视频流传于网络。视频中的女子在某终端上利用支付宝结账,不需要手机,也不用输入账号,仅靠刷脸和输入手机尾号即可确认。 对此,蚂蚁金服生物识别负责人陈继东表示,支付宝已经完成“刷脸支付”从实验室到商用的最后一步,该产品不久就能上线,随着支付宝将这一技术投入商用,刷脸支付和人脸识别将被更多的人所使用、了解,从而加速产业的发展。 自从有了方便快捷的二维码支付,钱包已经不再是出门购物的必备品了。虽然生物识别技术已经应用在用户身份识别的系统中,但由于技术成熟度的问题,刷脸支付还有很大的风险性。何时生物识别技术才能真能让我们放下手机,安心刷脸呢? 其实早在 2015 年 3 月,在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上,马云就现场演示了 "Smile to Pay",即 " 刷脸支付 "。该支付认证技术由蚂蚁金服与 Face++ 合作研发。 可惜的是,当时外媒表示,技术还不成熟,实现起来还是有难度;同年,支付宝在发布 9.0 版本时引入人脸识别技术,主要是用户刷脸登陆:你拿起手机,对着镜头抛个媚眼,摇一摇头,就能直接登陆。 随后百度、腾讯以及一些商业银行也上线了类似识别的技术,但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用户登陆、支付风险校验等,真正的刷脸支付还没有实现过。 其实,与 " 刷脸登录 " 相比," 刷脸支付 " 难度会更高,这也是这一技术迟迟没有商用的原因。 央视在今年的315晚会上曾曝光过刷脸登陆的风险问题,作为新兴事物,生物识别确实引发了人们对于风险的担忧。如何确保金融级的精准度?如何在非面对面情况下确保生物特征来自于真人?如何保护用户生物特征不被泄露? 刷脸支付靠谱吗? 就支付这件事而言,生物识别既能解决一定的痛点,也能带来很大的便利。用户不必记住那么多复杂、繁琐的密码,也减少了实地验证的必要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 我们经常听到用户数据泄露等新闻,往往是用户在多平台统一密码导致的,又叫“撞库”。这是极其不靠谱,不安全的。而如果在不同平台使用不同密码,用户又常常记不住。生物识别技术,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另外也使用户不必实地去办理,可以远程操作。 例如支付宝使用的两个入口:正常登陆、安全中心。目前的应用有高风险支付、修改密码、实名认证等48个场景使用刷脸验证。一些银行也在尝试将生物识别技术引入到自己的APP中,提升安全程度,也增强便捷性。 当然,目前生物识别还不能取代密码,而是在密码的基础上再加一把安全锁,通过增加生物识别的环节,让支付更安全。 除了支付,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非常广阔。实体世界身份证、护照办理,存在容易丢失,被盗等问题。使用生物识别技术则免去了这些烦恼。 生物识别对于推进普惠金融也具有一定价值。《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中,利用生物识别技术促进数字金融服务的客户身份识别已成共识。目前全球有约15亿人因为无法证实身份,无法获得基本的金融服务和权利。当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通过网络来提供时,远程身份识别变得尤其重要。目前这个市场空白,此刻正是中国生物识别技术出海的窗口期,中国企业如中科虹霸已经到印度、菲律宾、也门、约旦、南非去提供虹膜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公益和社会管理领域。例如利用生物识别,可以帮助寻找走失的老人和儿童,可以让行走不便的老人和残疾人不用出门就可以完成识别,享受支付、社保等服务。在社会管理领域,旷视科技(Face++)产品总监敖翔介绍,Face++与某地警方合作,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定位追踪逃犯,一年内协助警方抓获逃犯600余名。 生物识别如何做到精准? 追溯生物识别的起源,它与计算机几乎同时诞生于上世纪中叶。人脸识别早在上世纪60 年代就已有相关算法研究。而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光学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愈发成熟——从人脸局部特征识别到全局特征提取,再到基于二维和三维模板做人脸建模的识别模型。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