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女权主义者跟一些酒吧沟通好,在特定的日子把整个酒吧租下来,她们希望这种周期性的“占领酒吧”运动能吸引到一些公众注意。90年代,酒吧文化逐渐在中国火起来,大多数酒吧只能靠火爆的周末盈利,因此,酒吧老板非常欢迎女权主义者提出要在工作日包下整个酒吧的提议。可惜的是,当时公众并不太过在意这些女权主义的“占领酒吧”运动。 当时,女权主义团体对潜在的弱势群体发出了活动邀请,这也包括了同性恋群体。一些酒吧在这个“占领酒吧”浪潮中慢慢成为了新“渔场”,成为了中国的第一批同志酒吧。逐渐,同志酒吧如雨后春笋般,在北京和其它大城市出现。与更老一代相比,出生在大城市的60后和70后同志有着更强的沟通交流欲望,酒吧给同志群体提供了更舒适、安全的交流环境,让性不再是唯一话题。 网页时代 本世纪初,电脑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和大部分80后、90后的网吧情节一样,同志网站也在这个时间段成为了同志群体的新社交场景。华人同志门户网站阳光地带Boysky、淡蓝网等,是不少80后、90后同志的启蒙地。 “从警校毕业时开始,那时候十八九岁,我们班同学都找女朋友,有些人准备结婚,这时候我发现我跟大家有点不一样,对我们班男生比较感兴趣”,Blued和淡蓝网的创始人耿乐在钛媒体MIIC大会上演讲时回忆,“我当时不知道怎么回事儿,那时候中国刚刚有互联网,我到网上找一些相关信息,所有网站告诉我的结果都是——你是变态,你得病了,你要接受治疗,你要接受电击疗法。” 耿乐接着搜索了外网的信息,在外网了解到同性恋只是性取向不同,大概占全国人口的5%。耿乐回忆说:“那时候我觉得好开心,因为世界上不只是我一个人跟大家不一样,我看到很多资料说中国有很多同性恋者会遭受歧视,或者不知道自己的未来生活在哪里,所以选择了自杀。" 在2000年,他选择运营自己的同志网站“淡蓝色回忆”,直播,即后来的淡蓝网。他的初衷有两点,一是向公众传达什么是同性恋,同性恋不是变态;第二,给同性恋朋友提供一个平台,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找到跟自己一样的人。
Blued内部的“性别友善厕所”,为男女员工共用,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他们认为“这是抹去性别之分的善意行为,特别对于跨性别人士”。图片来源/钛媒体 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同志群体寻找同伴不再受物理空间地点限制,也不害怕受到骚扰,能隐秘地在网络上进行。 虽然在当时,所有条文都没有规定同性恋是违反社会公德的。但一大批的同志交友和信息网站还是受到打击,一批批被封杀。 那时候中国刚刚有信息产业部,每年都会有2至3次网络严打,每次严打第一批倒下的都是健康的同志网站。“为什么被关闭?我们也不知道,我们也尝试过跟他们联系,上海市公安局关过我们,我们给他们打电话,问我们的网站为什么被关掉。他问什么网,我说淡蓝网;他说是不是同性恋网站?我说是,他说,“变态!这是这是违反社会公德的”,耿乐回忆。 除了交友门户之外,各类形婚服务网站也逐渐出现。与“骗婚(钛媒体注:同志隐瞒性取向和异性结婚)”不同,形婚一般是男同与女同之间的形式婚姻。婚后两者互不干涉生活,只要在需要应付家长的时候才会一起出现。这对于一些还无法光明正大出柜的弱势同志,特别是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的70后和80后来说,是个出路。互联网时代之前,想要找到同类就已经足够困难,更不要说找形婚对象了。 移动社交时代 2007年iPhone的横空出世,以及紧追其后的一众安卓手机拉开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帷幕。 移动社交时代的到来方便了同志们寻找同类,毕竟对于大多数还没有出柜的同志来说,无论自己的gaydar(钛媒体注:看出一个人是否是gay的直觉)有多准,在现实中找到同类依然是一件挺困难的事情。LGBTQ占人口的比例本就不大,国内大部分地区也仍然缺少同志线下活动场景,社会氛围也让同志不敢太过张扬自己的身份。即便是代表了上一代社交方式的“渔场”,也不是每个城市都有的。因此,同志交友APP是很多80、90后同志们的“入圈”启蒙,想必很多80、90后同志依然记得第一次使用Jack'D时的春心萌动。 2012年,Blued APP正式上线,之后的Zank和Aloha等交友移动应用也割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Blued APP界面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