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社区便利店的容量有 1000 万家左右,除了全家、喜士多、罗森这些品牌店,高达 95%的门店都是非品牌社区便利店。自己开一个小卖部不是件容易事儿,缺少了专业化和规模化的运营,凡事都得亲力亲为。 “这些非品牌便利店大多信息化程度低,货少而杂,渠道资源单一,采购靠店主的习惯和简单判断。”拼便宜CEO 徐意表示,他在分析市场后发现了一个新的机会——希望通过算法建立一个采购平台,以人工智能的方法来解决便利店库存挤压、采购成本高昂、商品过期耗损等问题,像 Uber 一样,让分散的市场“集中起来”。 在传统快消品行业里,一件普通商品从被创造出来,到被消费掉,总共会经历从厂商、经销商、分销商、门店再到消费者的几个环节。“我们调查发现,一瓶售价 2.2 元的冰红茶,出厂价其实只要 8 角钱。”徐意说,中间有 1.4 元的差价,源于各区、县、全国代理商的资金成本、仓储成本以及物流成本等。 简单来说,拼便宜的目的,就是通过大数据,帮助便利店店主规划进货“最优路径”,降低采购成本(包括仓储和物流),提升其商品周转率,提高每个单位面积的坪效。 拼便宜构建了自己的一套“ App/Web + Saas + 开放平台 ”,便利店店主可以通过采购平台发起采购需求,而拼便宜将通过对便利店及供应商双方数据的采集分析,从多个维度构建算法模型进行数据的智能匹配,帮助门店计算出最优的采购方案及采购组合。“拼便宜可以帮助店主降低门店采购成本、物流费用、库存积压、增加其流通效率,直播,最终能够降低 10-30%的采购成本。”徐意说。 徐意表示,拼便宜无意将供应链“砍短”,因为每个环节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他们的上游包括厂家,也包括经销商和分销商。“我们会因地制宜,跟各个环节合作,实现最优化采购。” 店主通过拼便宜来规划采购路径后,可以直接在平台上完成线上交易。“据我们调查,平均每个非品牌便利店内,有接近 2000 个 SKU,800 个品牌,但 80%是标品。”徐意介绍说,拼便宜的业务范围目前已经覆盖了 80%的标品。 关于后期货物配送,拼便宜选择跟第三方合作或以众包的形式完成。徐意并不想把模式做得太重。“很多人把模式做重的原因解释为保证更好的服务体验以及资源可控,我觉得这个观点不一定完全正确。我个人的看法,我觉得他选择这么做重,很多时候他是没有办法,因为他们一开始选择自营这样的模式,就必须往重了做。”目前,拼便宜已与百余家物流公司对接。 拼便宜起步于杭州,直播,目前已覆盖 300 余家非品牌便利店,预计年底覆盖杭州地区 3000 家门店。对于非品牌便利店多而杂,店主依赖线下采购,推广成本可能很高的质疑,徐意说,与猜测相反,与非品牌便利店合作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与品牌方合作可能会面临重重审核、调研、竞标,但去和一家小商铺谈合作,往往去的第一次就可以见到老板本人,商人都是逐利的,有利可图的合作就不难找到伙伴。” 关于盈利模式,拼便宜除了对商品抽取部分差价外,还有一些广告收入。“如果某些上游供应商的产品出现了库存积压的状况,可以在拼便宜的平台上打广告,对采购方进行定向推送。”徐意说。 据了解,拼便宜目前有一支十人的团队,成员大多来自于好又多、沃尔玛等大型线下零售平台。其创始人徐意是一名连续创业者,曾加入知名 OTA 并担任养车平台 COO、共享航空出行平台爱拼机联合创始人兼 COO。 目前,拼便宜正在谋求天使轮融资。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