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我们泄露隐私有时是不得已的,比如不能不去看病,而医生也不能不去问保险公司要钱。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今后万物联网的时代,我们本身就是主动的隐私泄密者。绝大部分智能手机的使用者安装了太多的、很少使用甚至并不必要 的APP,参加了太多的优惠促销活动。同时,在自认为安全的社交网络说了很多在公众场合不适合说的话,或者发了太多的照片。这些都可能造成人为的隐私泄露。我们还在使用的各种电子产品, 从可穿戴式设备到带有GPS的照相机,再到与Wi-Fi相连的各种智能电器,不自觉地记录下了我们详细的行踪和生活信息,并且提供给了服务商。很多时候,第三方再通过服务商获得这些信息,也并非难事,究其源头,是我们自己在不设防的情况下把信息泄露出去的。 拥有数据的公司保护个人隐私的意愿远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强。除了Google、苹果、亚马逊等大型跨国互联网公司迫于欧盟和美国政府的要求(当然也是为了让它们大量的客户安心),在服务条款中特别明确地写明了从用户获得的数据属于用户本人,而它们只是保存和“借用”而已,其余的公司都没有明确声明这一点。在医疗行业,美国绝大部分医院会认为病人的病例数据属于医院,这也是该行业的传统。在中国,互联网公司并没有就数据的所有权做明确的说明,而大部分用户也默认互联网公司拥有数据。 今天很多人忽视大数据对个人隐私潜在的威胁,原因至少有以下三个:首先是对这个问题缺乏认识,他们并不知道大数据的威力,不知道多维度的信息凑到一起能够得到一个人完整的画像。其次是低估了机器智能的力量。很多人认为,虽然某个公司即使有了关于我的很多数据,但是那些数据都是杂乱无章的,该公司哪有工夫专门和我这个小人物过不去。岂不知在机器智能时代,挖掘个人隐私并不需要人来做,而是由机器完成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人一厢情愿地把个人隐私寄托在数据拥有者的善意 (Goodwill)上。虽然到目前为止,Facebook、腾讯和阿里巴巴这些实际上已经掌握了用户隐私的公司似乎还靠得住,但是掌握了大量用户数据的公司远不止这几家。当掌握大量用户数据的公司和用户利益发生冲突时,前者会有意无意地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牺牲掉用户的利益。 我们把命运寄托在一些公司的善意上其实并不可靠。如果一家公司或者政府部门有能力获得和随意使用每一个人的隐私,那么它就拥有了某种超级权力。更进一步讲,如果拥有用户大量私密数据的公司同时具有了超级机器智能水平,那么它不仅拥有权力,而且还拥有超级执行力。历史证明,任何不受约束的超级权力最后都会带来灾难。 如果真到了那一步,大数据和机器智能的负面效应就会变得非常大。 按照目前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大家会越来越没有隐私,而当我们体会到丧失隐私后的重大损失时,为时已晚。隐私就像自由,atv,只有当人们失去它的时候,才知道它的可贵。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