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Oculus内容工作室关闭。这是VR概念衰落的又一个例证,还是如他们所说,原本的工作使命终结了,是时候踏上新的旅程? 两年前,Oculus推出了Story Studio工作室,来探索VR影片的魅力和可能性。工作室创造了一系列前沿的VR短片,包括《Lost》、《Henry》、《Dear Angelica》等。 其中,《Henry》还获得VR电影的第一次艾美奖,摘取了优秀原创互动节目的殊荣。
《Henry》 Oculus内容总监Jason Rubin在博客中写道:“这将激励传统电影制作人和新一代的讲故事者转向vr技术。” 可是在VR概念的魅影散去之后,Oculus内容工作室还是难逃一死。 对于工作室关闭的原因,Jason Rubin在博客中写道: 我们现在将进入VR开发的下一篇章,新的创作者将进入市场,从而推动VR技术的使用和VR市场的增长。我们一直在寻找通过资源配置,以创造对VR生态系统产生最佳影响的方式。经过仔细考虑,我们决定将焦点从内部创作,转移到支持更多的外部生产。作为这一战略的转移,我们将关闭Story Studio工作室。 用关闭的方式来宣告使命的达成,难免让人怀疑是不是过于悲壮?开启VR开发的下一篇章,算不算是并不华丽转身时落寞的托词? 2014年,扎克伯格大手笔收购VR厂商Oculus,随后又鼓吹VR元年已经到来,但VR的发展未能遂人心意,反而遭遇寒流,扎克伯格也不得不大刀阔斧地对Oculus进行改革。 今年2月,Facebook关闭了将近一半的Oculus Rift体验店,原因在于没人来体验,导致很多店面连开启设备的机会都没有。当月,Oculus又因剽窃被判赔偿5亿美元。3月,Oculus创始人Luckey也宣布下课。 扎克伯格也曾透露,花20亿美元收购这家公司有些冤大头。不过,从一家大公司防御被新技术颠覆的角度来说,这种谨慎的做法未必不可取。 现在,轮到Oculus内容工作室关闭了。结合Facebook之前的动作,以及VR概念现在还躺在裂谷当中的大势,所以Oculus内容工作室的关闭,似乎更能说明扎克伯格对发展方向的错判。 F8大会上,扎克伯格着重强调了AR方面的内容,AR将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并且发布AR平台——Camera Effects。在Facebook的版图中,AR不知不觉就取代了VR的位置。 不过,虽然这很像Oculus内容工作室的托辞,但是它确实完成了VR电影启蒙的使命。 虽然,现在VR技术并没有成熟到让用户无可挑剔的地步,但是,好莱坞还是不断想办法寻找突破口。 据Venturebeat报道,从去年开始,工作室、作家和制片人都在学习,如何在这种新的技术范式下进行叙事。主要的工作室都在增补人员,和Jaunt VR这样的VR公司建立联系。 因此,Oculus内容工作室的关闭,反而被解读为电影工作者的利好。该工作室的使命是探索VR电影,鼓励世界把VR作为一种叙事技术。而现在,好莱坞的制片人们,如果不考虑这项技术对电影叙事的改变,就可能落伍。 如此一来,这家工作室的启蒙使命也就完成了。Facebook作为VR技术最大的供应商之一,在VR影视方面教育市场的任务已然达成,关闭内容工作室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而Oculus内容工作室的关闭,可能恰恰意味着一个VR电影新时代的开始。
斯皮尔伯格 Venturebeat认为,斯皮尔伯格的明年将要上映的《玩家一号》(《Ready Player One》),可能是VR内容生产的分水岭,让大家对VR技术给予更多的重视和采用。 斯皮尔伯格曾说过,他非常担心那帮搞VR的技术人员,因为这些人未来可能会“谋朝篡位”。在戛纳电影节上,直播,斯皮尔伯格甚至称VR技术为“危险的媒介”。 因为,VR给观众提供了360度的观看场景,这样一来,导演如何讲故事就成了大问题。就像3D电影相比2D电影,需要运用不同的表现技巧,有声电影相比默片也要用不同的叙事方式。 技术的变更可能造成市场的洗牌,准确的说是电影江湖的洗牌。比如,默片时代的大腕卓别林,在有声电影时代就不那么吃香了。卓别林曾为怎么给角色带来合适的声音大费脑筋。 一则影坛逸事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一点,卓别林曾经想教当时的年轻演员马龙·白兰度演戏技巧,白兰度却不屑一顾。有声电影带来了视听复合的观影体验,atv直播,白兰度的方法派演技得以大展雄风,他的演绎更贴近真实生活,与卓别林式的夸张滑稽大相径庭。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