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6氪举办的WISE x 知识新经济峰会上,Spenser创始人陈立飞复盘了他推出的写作课爆红历程。 以下是36氪根据陈立飞现场演讲实录整理的内容: 我因为前一段时间搞了知识付费课程,《跟着Spenser学写作》,突然就火了。从那之后,感觉自己像一个三线的网红和明星,在各种场子分享一些东西,跟大家多多认识多多交流。 很多人不是我的公众号读者,不知道这个事情,在这里先跟大家做一个复盘。 今年2月22号,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不会写作的你正在失去职场竞争力》。 当时我在香港的中环广场,晚上8点的时候发布了这篇文章。 当时我对这个事件没有什么概念,不知道第一次能做成什么样子。我们的单价是699元,觉得自己玩一玩,几百人差不多了。当时我们想的是,课程卖的不好怎么办?没有想到,发布之后小助手的微信加爆掉了。 现在常用的是借助第三方平台收款,先付款,然后加小助手的微信,然后小助手拉进微信群,但当时我们采用了特别愚蠢的支付方式,当时我们的采取方式先加小助手微信打款。一个微信号被很多人加的话,会引发腾讯微信系统的警报,因为添加人数过多被封号。我们很着急,于是申请更多号,几个小助手一起来加这个事情。 24小时之后,卖出一百万的收入。后来我写了《第一次出来卖,卖了一百万》这样非常污的话题。 当时加的人太多了,运营团队收钱收不过来。一开始小助手收钱收得开心,两个小时之后就麻木了,atv,再过两个小时之后开始厌恶了,再过几个小时就变成恶心了。 我的小助手跟我说,老板你知道吗?以后我对红包什么的,已经不会有任何感觉了,哪怕是两百块钱的红包我也没有什么感觉。 当时我们收到最多的消息是,“小助手为什么没有收我的钱?”因为没有及时收款,导致很多学员被退款。他们反馈,第一次遇见付课程费还被退回来的情况。 我们从来没有看到一个消费者如此渴望被消费。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为什么做知识付费这个事情? 一般来说,微信公众号的变现是三种方式,广告、内容或者课程、电商。 一个公众号一般最先采用的方式是广告。广告和内容和电商思路不一样,因为电商运营非常重,我们没有做。一开始我们做广告,收钱没什么感觉。 罗辑思维说过,如果没有向用户收费,说明你没有了解你的用户。于是我们觉得不应该从广告商收钱,再好的内容,无论软文写的多么好,但是本质还是会伤害用户体验。读者看文章,然后发现是一个广告多少是有一些伤害。那么我应该是向用户收费,看一下用户为什么东西买单。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从用户和广告那边收费,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 我体验之后,也觉得这种感觉非常好,atv,于是我们从产品转介者成为一个产品提供者,所以我决定开写作课。 我们现在用户学习的时候,真的会有改变吗?我自己买很多知识付费的内容,真的有什么收获? 我觉得这个像是精神上的春药,满足知识焦虑,以为买了就学了,其实压根儿不是那样。甚至听课以后也是没有用的,我们学到知识本身是没有太大用处,因为很多知识产生不了行动和改变。 我觉得是榜样的力量,是一群人的力量。 一个人的时候改变很难,但是一群人在一起,你就会往下走。就好像去健身房,有一个好朋友催你去健身房,你就去了。所以我们当时觉得,应该采取社群模式。当时我们虽然只有五六堂课,但我们请了最好的团队来运作和操作这个事情。 听完这些课之后,有一些人采取行动,文章拿到原创和赞赏,效果非常好,但是还有一些人没有行动。我们运营着一些社群,班级大家相互鼓励相互督促,有课程团队做点评、有反馈。 2月份的课讲完之后,很多用户到3月份4月份才开始写公众号,因为大家感觉在群里面很活跃,觉得自己不好意思,可能上课的时候没有行动,但是后面行动了。 社群起到的作用不仅是陪伴,而且是督促、鼓励和榜样的作用。 上一次来北京的时候跟学员做线下交流会,其他的交流不一样,更加有链接更加有温度,更加有热泪盈眶的感觉。因为产生了陪伴,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行动和改变。 用户的知识付费真的是因为知识本身吗?大家到底因为什么付费? 我觉得,用户付费行为,很多时候跟知识没有关系。为什么这样讲?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