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出于成本考量,更多的硬件堆叠意味着厂商无法更好的控制成本,并不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另外从便携以及机身体积来讲,这样的做法很难将设备做到更小。就目前来看,亚马逊 Echo 多麦克风的方案更成熟,效果也更好,而谷歌利用算法来解决硬件方面不足的做法则更具前瞻性。
下面来讲下大家关心的音效部分。与亚马逊 Echo 采用的 1 个 2 寸扬声器+1 个 2.5 寸低音扬声器+被动振膜的设计方案不同,Google Home 采用的是 1 个 2 寸扬声器+2 个被动振膜的组合。 「被动振膜」的主要作用在于可以扩展低音效果。原理是借助扬声器在音腔内的空气振动受迫振动,进而推动更多的空气,从而达到改善低频效果的目的。 碍于机身所限,就实际音效表现来看,无论是我们今天讲到的 Google Home ,还是更早一些的亚马逊 Echo,二者的音质体验都一般,特别是低音效果,并不足够令人满意。 一个实体版的搜索引擎 因为目前 Google Home 正式发售的地区只有美国和英国,所以在国内使用时会有一些麻烦。首先你的网络环境必须自备「小梯子」,能够访问 Google 的服务。如果条件允许,尽量使用路由器级别的代理,这样才能无障碍体验到它的各项功能。 另外目前 Google Home 仅支持英文语音操控,所以别指望用中文去「调戏」它了。不过 Google Home 倒是可以正确国内的地理位置,可以提供天气预报、附近的餐馆等本地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一部 Android 手机并不是必须的,Google Home 同时支持 Android 和 iOS 双平台。不过目前国服并没有对应的 app,需要到其他区域的 App Store 下载。 Google Home 的配对过程非常简单,按照 app 内的提示很快就能完成。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我们体验过的配对最为「省心」的智能设备之一。
在手机 app 内可以将 Google Home 和各种网络服务连接起来,不过我们发现 app 内提供的接口似乎没有网站上宣传的那么多。在询问客服后得知,要想体验 Google Home 的完整功能,必须身处美国或英国两地……
通过「OK Google」或「Hey Google」热词就能唤醒 Google Home,即使在播放音乐时也能识别出你的声音。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下,5 米之内 Google Home 的唤醒率几乎可以达到 100%,所以不用担心两个麦克风会影响使用效果。
有了 Google Assistant 的「加持」,Google Home 就像是一个实体化的搜索引擎,你可问它任何想知道的事情。只要在网络上能够检索到答案,它就会通过语音告诉你。假如你正在看美剧《纸牌屋》,可以随时呼叫 Google Home 去询问一些剧中的名词,不用再去盯着手机的小屏幕搜索了。另外 Google Home 已经能够支持一定的上下文对话了,例如像下面这样: Q:美国总统是谁? A:特朗普。 Q:(再次唤醒)他多大年龄了 A:70 岁 Google Home 最强大的地方莫过于它已经和部分自家的应用,以及不少第三方的应用进行了打通。通过 Google Home 可以查看明天的日程安排,可以播放 Play Music 里喜爱的音乐,可以点播 YouTube 里的视频在电视上播放(需要 Chromecast 配合)。 总之,如果你的生产力/娱乐工具是围绕 Google 展开的,那么 Google Home 将可以发挥出更大的用处。 不过可惜的是,在和智能设备的联动方面,Google Home 国内的体验就要大打折扣了。主要的问题在于,atv,Google Home 虽然已经接入了 10 多个智能家居品牌/平台,但这些在国内并不是特别主流,想要让他们联动起来还是有些门槛的。
(部分接入 Google Home 的品牌/平台) 经过体验后,我们认为 Google Home 的工具属性要更强一些,拿它来「逗乐」绝对不是一个好主意。如果你计划购买 Google Home,一定要不要吝啬再购买一个 Chromecast(目前有三个版本)搭配使用。 因为如果你的家里没有兼容 Google Home 的智能设备(例如 Nest、Chromecast 等),atv,它能发挥的智能化功能还是很有限的,更多的是执行查询相关的语音指令。 写在最后的话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