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7 月中旬的一天,一年一度的中国天文学会青年天文论坛正在山东威海举行。会议一如往常,但这次却有一位「不速之客」找到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党委书记、副台长赵刚博士,他们将会就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新技术与天文学研究与科学普及的合作等事项进行商议,这位「不速之客」就是时任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的王坚。 经过双方的协商,很快,在 10 月,双方就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并于今年 1 月成立了天文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新技术应用到天文科研及科普教育工作,共同开展跨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和应用。
目前中国虚拟天文台主节点已成功迁移到阿里云,成为一个集成超过 500TB 科学数据、1.5PB 存储能力、700 多 Tflops 计算能力和 100 多种软件的天文数据库与综合服务门户,其中包括我国自主研发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巡天数据。
(郭守敬望远镜 LAMOST 概念图) 当时,在严肃科学领域还没有太多接入云计算平台的案例,而作为阿里云主要的缔造者,王坚选择从天文学作为跟科学领域合作的切入点,这里面有不同学科之间研究性质及特点上的不同: 首先,相比其他的基础研究的学科领域,就是数理化等等,天文学无论是从从业的人数来讲,还是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来讲,都要小得多。按国家天文台崔辰州博士的说法,「可能影响的利益、规模可能都要有几个 0 的差距」。但这种规模上的「小」反而适合它首先作为严肃科学研究的代表试水云计算平台。 其次,天文学又是典型的大数据的学科。因为天文学是观测的一个学科,观测就会产生数据。随着技术的进步,天文学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大数据的学科。只要提到大数据,只要提到科学数据,没有一个不承认天文学是里面最具有代表性之一的。 第三,从科学推广及科普意义上讲,天文学相比其他基础研究学科,又比较被大众所接受、喜爱,尤其受到小朋友们的欢迎,也就是有「情怀」加成。就连《人民的名义》里面的孙连城区长都说道:「喜欢上天文学之后,方知宇宙之浩淼,时空之无限。人类算什么,李达康、高育良、沙瑞金又算什么,不过是蚂蚁、尘埃罢了。」这些都说明天文学的优势也比较适合它在后期做更多面向大众的活动和工作。
而从双方现在的合作来讲,主要作用也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将数据部署在阿里云上。举个例子,仅以中国虚拟天文台为例,这是由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云南天文台、新疆天文台与众多合作单位共同打造的一个数据密集型的网络化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平台,在今年 3 月以前,如果你访问他们的服务,为你提供资源的其实是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旁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服务器。但在 3 月上云之后,用户访问的就是阿里云上的云主机。 另外,诸如像国家天文台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科研数据等资料也都已经迁移到了阿里云上,要知道,它从 2009 年开始做观测,到现在已经积累了 800 多万的天体光谱的数据,是全世界最大的全体光谱的数据库。这些对于帮助国家天文台提升工作效率、节约工作成本都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虚拟天文台现在已经迁到了阿里云的服务上) 第二, 对数据进行更智能化的处理和研究。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天文学研究会产生大量的观测数据,但如何去处理这个数据,过去用的都是比较传统的数学的方式去处理,运算也是靠硬的计算机去算。但今天云计算提供了新的能力,算法也好,智能化识别也好,其实提供了很多新的方法。 同时,崔博士也表示他们未来的目标也将会集中在对数据的挖掘方面。 第三, 在延伸层面,向科普教育这个方向做工作。举个例子,国家天文台在国内(大陆),包括在南极,都有一些站点,「我们也是设想通过技术、网络能够把不同地方的星空能够给大家直播过来。」 与科研机构合作,直播,既有利于企业,也有利于社会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