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走出国门,素来是被推崇为弘扬国威的大事,而这种爱国情怀夹杂在用户的消费理念中,更容易形成对该企业或者产品的良好信誉,因而他们多数都乐见其成,又或推波助澜。其实,这和明星人设定位的道理一致,看似无形,却总能俘获一部分粉丝的追捧,不过同样地,也会面临人设崩塌的风险。 比如近日因闪存门和疏油层事件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华为,虽然原本是产品纠纷的问题,可无论是华为拒不道歉的态度还是产品配置的选择,都违背了消费者对一个蕴含国家自豪情感的民族品牌的期待,所以这件事才会在舆论焦点下被放大。 对于同样被誉为国产骄傲的大疆来讲,或许这也算是个警示,但是大疆未来遭遇的不确定性风险,显然不单单是产品性能和情怀的冲突,而将会是整个消费级无人机行业的限制,尤其是目前已经面临增长天花板的现状,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光环下的大疆了。 大疆从2012年开启消费级无人机的时代之后,仅过4年就已经占据全球绝对领先地位,这点放置任何一个公司之上都是令人惊叹的发展速度和很难实现的成就。不过大疆之所以被推崇为民族品牌,主要还是在于两点: 其一,无人机的科技属性极其符合国人对技术强国的期盼,尤其是飞控系统、云台、计算机视觉技术等专业名词,更使得消费级无人机急速高端化,而大疆自然而热就被认为是我国技术增强的一大例证。 其二,大疆的市场地位确实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接近70%的市场份额意味着,国外品牌彻底被击败,难有翻身之地,而大疆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这个称号足以成为炫耀的资本。 表面上看,这种逻辑有理有据,大疆也确实是国内少有的、能在某个科技消费品行业稳固市场地位的企业之一,可是过度的情感崇拜越发表现得缺少理智,而国内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不成熟也加剧了对大疆的盲目自信。现在看来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就像华为曾表示只可批评不可捧杀,对大疆来说也是一样。 针对消费级无人机的技术含量和大疆真正的技术实力,首先要明白一点,大疆的强大或许并不意味着,它已经摘掉了我国工业制造中产品组装的帽子,因为从大疆开始制造第一架无人机开始,消费级无人机的技术门槛其实就已经在下降,这得益于上游的基础硬件和软件系统被其他厂商逐渐解决。比如德国MK、美国APM、PX4、MWC等公司带头对自己的无人机飞控系统进行了开源,而这些开源飞控平台的出现基本上解决了无人机最核心的技术问题,大疆则是在平台之上进行了二次开发,形成了自己差异化的产品性能。 再者,无人机芯片仍然被控制在高通、英特尔等巨头手中,前者推出的“高通骁龙解决方案” ,被用作无人机的主要控制系统,后者推出了两款具有强大的图形运算能力的芯片组,能提高无人机的视觉识别应用,而无人机生产商不仅没有能力研发出性能更好的芯片,而且很多根本没有这种自主意识,仅是停留在组装厂的层面。
至于无人机的技术门槛降低到什么程度,可以这样说,某些科技产品的发烧友能从网上购买到动力系统、软件系统和摄像系统,然后组装成较为简单的消费级无人机。仅从这点来看,其实大疆能够崛起的原因并不是它的技术在当时有多么前沿,而是它抓住了消费级无人机成长的时机,恰到好处地在市场尚未成型的时候,通过一款性能不错的产品正式定义了无人机在普通消费层面的概念。 当然随着公司实力增强和技术积累,现在大疆在无人机的某些技术方面已经做到了顶尖水平,比如视频传输、定点悬停技术和避障技术等等,不过这并没有说明大疆掌控了无人机行业的最高技术,而所谓技术强国的梦想期待难以顺理成章地落在大疆身上。 另一方面,大疆在全球的市场份额确实令很多公司望尘莫及,可换个角度来讲,70%的绝对地位仅仅只是带来近100亿美元的估值,这是不是意味着消费级无人机的市场价值并没有想象中的大? 畅想一下,如果哪个智能手机厂商的全球市场份额达到70%,哪个汽车品牌的全球市场份额达到70%,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公司早就应该突破千亿美元的市值了,而现在大疆的市值恰恰说明,这一消费品本质上属于低频产品,远不可能触及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尤其是在我国,飞入寻常百姓家几乎并无可能,因而大疆离真正的巨头还很远。 消费级无人机将成大疆的牢笼,在未来几年进入瓶颈期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