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什么事情人脑可以做的,又是电脑可以取代的呢?首先就是计算,电脑的计算能力远远超过人脑,这是生理构造决定的;又譬如,对规则和逻辑的分析。 目前,电脑和人脑产生了两方面的互动,atv,一个是输入一个是输出。但是未来电脑跟人脑的互动会在更高的层面实现,虽然不能代替人脑,但电脑会成为人类体外的一种延伸。 举个例子,手机帮我们做了很多过去人需要动脑做的事情,人们现在已经没有办法离开手机了。。比如通讯录,本来记在脑子里面,现在延伸到手机里来。某一天,我们可以实现通过神经记录、电记录等形式,解读出人脑的信息。很多人会关心未来记忆能否被解读,鲁白认为,可能解读出来的东西,首先不是记忆,而是其他一些,比如说情绪,对异性的兴趣,这些应当可以通过理解人的语言或逻辑而在某一天会实现的,说不定在那一天,我们可以通过神经调控让人产生某种情绪,抑制某种情绪,或者是模拟一个现实场景。 电脑是否具备创造力,需要打个大问号 鲁白认为,有些事情电脑是无法取代人脑的。因为结构的不同,人脑的运算方式从本质上和电脑是不一样的。电脑不会发育,也没有影响可塑性调控这一说。电脑本身理解语言的意思,它只是会对语言做出识别、甚至反应;电脑也没有情绪,没有所谓的想象力,无法进行社交。
举例来说,创造力是个不精准的事情,开奖,是一种随机实现。想象一下,两个神经元之间本来是毫无连接的,因为某一种关系或情况下,两个不相干的东西相互连接,就会创造出一个新的东西。在这中间,有一个生长的问题,神经突触可以生长或消失,而电脑就没有所谓的生长概念,因而对于创造来说,很难想象电脑把本来没有的东西通过一个程序去创造出来,因为这里没有规则。 “有人说,莫扎特在4岁就会弹钢琴,6岁就已登台表演。到今天为止,很少有人超过莫扎特,你说他音乐的才能是音乐家父亲教他的吗?教不会的!我觉得是他的大脑形成了一种很特殊的结构,然后又有很大的可塑性,它会长出或者形成一些你完全想象不到的东西,使得对音乐创作特别有效。我不是说电脑不能创造音乐,但是电脑创造的音乐肯定是不一样的。电脑可以通过学习,自己演化出一些作品,但是绝不可能创造出贝多芬和莫扎特。” 鲁白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 人们应该更加关注脑健康,大脑本身就是个非常令人惊叹的器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这门科学产生好奇。 在GASA大学的课堂上,还有学员向鲁白教授提出这个有趣的问题: “跑步是否真的有益于脑健康?” 鲁白谈到,现在有两件事情已经在动物和人体上被证明是有很大好处的: 一个是有氧运动。持续运动超过40分钟,对脑健康绝对是有用的。原因之一,在于跑步可以增加大脑内的BEF,使大脑持续受保护,这是已被反复证明的事情。 第二个被反复证明的事情是饿,少吃。最早的相关实验发现,有一种线虫,它大概可以活几天,当人们停止对它的营养供给,它的寿命却增加了一倍。后来,类似的实验在果蝇、老鼠上都做过,最后在人类身上也进行了。虽然人不能完全饥饿,这会产生其他问题,但研究人员发现少吃,是可以提升脑健康的。甚至有一些研究表明,吃的东西成分也会关系到脑健康,也就是少吃碳水化合物。 目前科学验证能够提升脑健康的方式只有上述两个,什么吃核桃、猪脑等说法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中国人常说,以形补形嘛)。 关于“人脑vs人工智能”的话题,大家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
【花絮】长城会对话霍金的8个问题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