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有一个人民广场,上海也不例外。很多年前,在上海人民广场还不叫现在的名字时,曾是上层社会举行赛马活动的场所。如今,它成了上海的商业中心之一。 这是一个充满临时感的地方,到处都是攒动的人头,空气中挤满了嗡嗡的声音。 制造欲望与满足欲望在这里循环上演。每一个广告牌似乎都在试图说服路过的人应该拥有某些东西。 在人民广场的东南方,时间在那里绕了一个圈,和对面的六层乳白色洋楼一起,隔成相对静止的真空。 连续阴沉的雨天,路边的梧桐还没抽出新芽。看起来,并不是一个适宜长时间排队的天气。 但是排队还是在这里真实地发生,而且理所当然。
白底黑字的“喜茶排队处”、“有序排队,禁止吸烟”的牌子,明晃晃地立在红色人口分流带左边,暗示着秩序的必要性。队伍最右边,戴着深绿色围裙的服务员拿着一沓点餐单,一边给人群发,一边提醒每个人只能买两杯。 小姑娘把目光对准了队伍旁边穿着黄色衣服的大爷:“排了两遍的注意了,别等着我调监控。” 大爷不服,撇了撇嘴,但还是走了。大爷有另外一个身份,黄牛。按照惯例,他会把排队号以高于5倍的价钱卖给愿意通过金钱换时间的人。 很多瞬间能感受到在这座城市生活的人们的不安和焦虑。 比如地铁早高峰被人流推着走,每个人都在跑着走路、挤着上车的时候;比如十字路口绿灯倒计时开始,人们疯狂奔赴下一个目的地的时候;比如早晚赶完课一听到铃声就跑着离开学校出去打工的时候;比如凌晨加完班回去,看到密密匝匝的房子里没有一盏灯是为自己亮的时候。 两个小时的排队似乎是忙碌和焦虑缝隙中奢侈的存在。 “ 所以当排队几个小时只为了一杯奶茶的新闻出来时,才会击中很多人,让他们开始重新打量自己的生活。 ” “有的时候你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放松方式,排队算是一种” 周六下午5点,上海大学金融专业大一学生晴怡看着手里拿到的号——897号,皱了一下眉头,然后踮着脚看了看排在她前面黑压压的一百多个人。 大部分人都在低头玩手机,也有一起来的情侣和朋友火热地聊天。 人群中一对白发苍苍的夫妇让晴怡印象深刻。他们因为孙子无意中提到想喝茶而到这里排队,但又不确定他想要哪个牌子,想打电话问一下,人群中没有人愿意借给他们手机。结果他们把几个种类的奶茶都买了。 想起因为动迁款和爷爷奶奶闹得不开心,晴怡很难过。爷爷奶奶想把她户口名下的动迁款给叔叔,晴怡的爸妈不同意。因为这个,爷爷奶奶在她小时候曾把她抢到家去,饿了她一天一夜,直到饿进医院。
?奶茶店门口排队的人们(图片来源于网络) 晴怡19岁,经常排队排到一半就会把票扔了,她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 这一次她决定排到最后。因为她听到妈妈说想喝这家奶茶。 晴怡跟妈妈的感情很好。5岁时她曾因不小心掀翻刚刚烧好粥的电饭煲,右半边下巴、脖子和手臂的三层表皮都被烫伤。妈妈一路上断断续续地哭。到医院后,跪下来求医生,“一定要让她没有疤”。 伤口被纱布包着,上海的夏天闷热且漫长,晴怡记得伤口结痂时特别痒,妈妈经常拿着扇子对着她的伤口一晚上一晚上地扇。 两个小时里,晴怡一直和旁边一个陌生的女孩儿在大众点评找哪种口味的奶茶评价更高。 比晴怡稍微靠后一些排在904号的是上海姑娘蔷薇。28岁的她在景观设计公司做市场运营。 “有的时候你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放松方式,排队算是一种。守株待兔你不一定会等得到兔子,但排队这件事情,排了你就会等到。这很公平,很有规矩,很上海。”蔷薇说。 她觉得排队更像是自己给自己找的一个借口。“即使是杀时间,你也会觉得,开奖,好像也不是那么没有意义。” 这意义可能包括,这是一场取悦于己的味蕾狂欢,抑或,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下,很放松地去观察一个人,在心里建构对一个人的想象。 “ 蔷薇有着典型上海人的特征,自我意识强烈、独立、理性、精明,对事情有自己的认知逻辑,“上海是那种生活节奏比较快的(城市),其实能去排队的反而是时间富裕的人。在生活节奏快的地方,时间富裕不是会很厉害么?” ” 蔷薇从小和爸妈住在一起,认为“排队会给自己一个区隔于父母的空间感,在家里的话感觉到处都是父母”。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