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2017网易媒体合伙人大会”在北京召开。网易传媒宣布要投入10亿元专项生态基金促进内容消费升级,甚至谈到说要帮助内容生产者打造定制化的营销方案。最近,“搞事情”的不止是网易一家,此前爆款网剧《人民的名义》中的达康书记吴刚、陆毅等人纷纷入驻百家号,也掀起了一股热潮。 自2017年开年以来,内容平台愈战愈烈,那么微博、百家号、今日头条等平台的吸引力究竟在哪里呢? 微博:适宜短平快的社交,用户群体较局限 毋庸置疑,微博是明星们的老牌阵地了。从产品属性上来看,微博是比较早期由社交起家的内容平台,最早发力娱乐,教育用户在内容平台与明星形成互动习惯,进而演进为用户自主推送UGC内容。如今,除了明星之外,网红、大V、普通人都活跃在微博上,不同阶级的人晒起不一样的生活和工作,但创造内容的机会总归是平等的。 微博适合发布日常生活相关内容,与关注者形成聊天式的互动。很多微博大V正是靠着微博上抖机灵、写段子,获得了大量的追捧。甚至他们小圈子内也可以在微博上产生社交互动,这种互动可以秀出博主之间原本较为隐私的社交关系。但在粉丝面前,容易引发连锁式的化学反应。 不过,微博同样也存在一些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和产品深层次的逻辑有关。 从平台上来看,微博作为社交媒体,有时候更适合短平快的信息,很难承载深度内容。 以往有热点大家都去上微博,但近年来大V博主很多时候在微博透支自己的价值。他们在微博上晒碎片化的生活,发“辣眼睛”的广告,内容质量缺乏稀缺性,充斥着广告、软文的平台逐渐让很多关注者无感。 越来越多的用户,尤其是年龄稍长的用户也正在逐渐离开这类社交媒体,倾向于通过资讯平台获取信息。就以如今《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为例,用户在看够碎片化的信息之后,希望追求更多深度的内容,比如说演员对于自己所演角色的认知,以及电视剧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这些内容恰恰是微博这类社交媒体承载能力较弱的一部分内容。 从分发技术上看,微博上信息的权重也在呈现出马太效应。微博上现已经形成强烈的“阶级固化”,后起之秀很难有上升空间,博主在微博上只会被关心他的人所看到,却不会被对他无感的人所知晓。 这种“固化”背后的核心原因和微博的信息分发有很大的关系——微博的思路是由用户主动搜索、关注别人,适合博主稳固与既定粉丝的关系,但是信息难以触达潜在粉丝。 今日头条:传统内容平台的挑战者,不容小觑的阵地 从信息流分发的角度来看,今日头条恰恰弥补了微博的一些弱点。早在今日头条C轮融资之时,微博就参与了投资,如今已经成长为了不可小觑的挑战者。 首先,在流量层面,今日头条已成长为一个小巨头。今日头条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张一鸣在 2016 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透露,截止 10 月底,今日头条已经累计有 6 亿的激活用户,1. 4 亿活跃用户。尽管平台以资讯分发为主,但人均停留时长能够达到76 分钟。当然,比起BAT而言其过于依赖今日头条APP的内部流量,缺乏足够的外部流量和生态流量。 信息分发层面,头条号与早期的微博相反,可以说是第一个根据用户阅读习惯,由信息推荐的形式让资讯主动找到用户,这似乎更符合当下的用户使用逻辑。笔者和朋友也多次讨论这样一个命题——今日头条正在杀死微博。加之可能是受到以百度为首的BAT巨头影响,今日头条也在不断加码人工智能技术,先后研发了动态关键帧识别、图像建模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平台成长。 但是,高速扩张之下,今日头条仍然遭遇了众多挑战。 最大的难点在于平台调性,多年来用户画像一直以三四线用户为主,用户价值本身存疑。此外,今日头条平台属性偏向于媒体,受制于其平台价值的限制,今日头条的自身媒体公信力相对较弱。 当然,最为严峻的一点还是由于扩张导致的巨头围剿。4月18日微信出台新的原创规则,正是为了与头条号这类内容分发平台抢夺优质原创内容。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