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建设再次传出了好消息,并且给出了从试点到全面推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外界讨论多年的医疗改革新方案,也终于有了新眉目。 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一场由三级公立医院牵头的医联体建设势在必行,尤其是打开了医务人员在医联体内自由流动执业的大门。 不过,外界对于医疗改革诟病已久,医疗资源不平衡、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等更是成了世纪性难题。医联体建设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国内医疗体制改革的春天,然而国内缺少医联体建设的有效样板,从试点到全面推进的“三年之约”又增加了一定的不确定性,政策的落地仍存在五大症结亟待破除。 1、完善紧密的合作机制 传统的医联体主要有四种组织模式,即城市医联体的“1+X”模式,农村医联体的“乡县一体化”模式,专科联盟和医疗远程协作网。医联体内的各个机构如何分工、定位及考核评价制度,因缺少合适的样本而并未形成完善的方案,医联体模式中紧密型受到推崇,但背后的利益机制如何设置成为一大考验。 2、相关的配套政策 医联体的核心是由大医院或区域性权威牵头,势必会涉及到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比如说怎么调动三级公立医院参与医联体建设的积极性,解决好大医院的“既得利益”,仅靠绩效考核和政策激励能够解决吗?这一点也是本次国务院常务会重点强调的内容之一。 3、合理的利益模式 医联体的关键是如何建立激励约束和利益分配机制,使联合体内的各级医疗机构各得利益和各取所需。比如说合理的分诊转诊机制来平衡各方利益,为基层的全科医生提供能多的学习和培养机会等。现实是,建设松散型还是紧密型的医联体各有长短,尚未定论。 4、健康的持续运营 医联体并不是个新名词,此前有以技术为纽带的松散型医联体,也有以资产为纽带,人财物统一的紧密型医联体,但有些头部医疗机构以扩大医疗市场为目的,经济利益分配不均或者受到医疗保险总额预算的制约,很多“拉郎配”签下一纸医联体协议,但因为在运营机制上“同床异梦”,最终落为“一页情”。 5、有效的资源支撑 医联体的重要使命就是通过派遣专家、专科共建等多种措施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水平,解决好基层“接得住”的问题。这便会涉及到优质医疗资源的上下贯通,统筹人员调配、薪酬分配、资源共享等,需要有效的资源支撑。 可以看出,医联体制度的推行将会给国内现有的医疗体系“大动刀”,其中所将受到的阻碍不难想象,仅检查结果互认、处方流动、药品共享、病历互联互通等,在既得利益的反对下能否如约推进仍是一个问号。 事实上,与自上而下的医联体建设平行的,还有以互联网医疗平台微医为代表的互联网模式在医联体建设上的尝试,而这种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医联体建设能够破解上述所讲的五个症结吗?这里不妨针对传统模式五大症结做一些分析。 区别于传统医联体的四种模式,微医等互联网医疗企业已经建立了三种形式的医联体,分别为医联体、医共体和学科联盟。所不同的是,这种组织形式得以运营的基础并非是政策驱动,而是典型的市场利益驱动。 所谓医联体,指的是在省市县中心医院的互联网医院组织形式,通过输出硬件+软件+平台 +服务+医疗互联网应用,成为各省市的互联网分级疗平台。在医联体内,以三级医院为牵头单位,吸纳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参加,从内在机制上推动优质源向基层延伸。比如乌镇互联网医院与甘肃省二院共建的甘肃省互联网医院,通过连接省、市、县、乡甚至村等各级医疗机构和医生,实现了联合体内医疗机构在检查检验结果、电子病历、远程查房等方面的共享与业务协同。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