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六下午人流如织的广州花城汇,喜茶店面门口早已排成了长龙。在排了将近一个小时之后,我也终于拿到了自己的芝士芒芒。 相比上海来福士广场店动辄三四个小时的排队时间,高峰期一个小时的我已经算是幸运了。起家于广东江门,喜茶如今九成的店铺都位于广东地区。不过就算店面多了,在广深地区的主要商圈,想要喝到“网红”喜茶还是得老老实实地做好排队的准备。
(喜茶广州花城汇店) 一杯茶饮而已,却让这么多人为之疯狂,愿意花上数小时去排队,也是挺魔幻的。不过仔细一想,为了一样“网红美食”去排队,在现在这个时代还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排队,我是自愿的 有人说,现在排队买喜茶的,跟当时排队买杏花楼青团、黄太吉煎饼果子、鲍师傅肉松面包、WIYE 冰淇淋的,是同一拨人。
(图片来自:网易新闻) 想想有点道理,来排队的大多是十几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他们刷着手机、玩着自拍,排队等待的过程看上去似乎也没那么枯燥难熬了。当然,拿到成品后,第一件事就是拍照,也少不了要发朋友圈晒上一晒。 网红美食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东西。一个看起来非常日常的食物,一旦被挂上了“老字号”、“限量”、“名人推荐”等标签,就会身价飙升、受人追捧。而排队,更为网红美食增加了几分神秘气息,越来越成为后者的一种标配。 想象一下,如果你走在路上,看到前面好多人在排队买一种美食,会不会停下来看两眼?如果刚好又没什么事,会不会想要排个队买来尝尝看?排队的时候用手机搜索了一下,发现竟然是特别有名的网红小吃,会不会更加坚定了你排队的决心?
大多数人排队都是基于这种心理,好奇和从众。尤其在吃饭这件事上,从众效应表现得更加明显。 在没有大众点评的时代,判断一家餐厅好不好吃都是看店里的人多不多、门口排的队长不长。现在,除了看曾经来过的食客们给打了几颗星、写了什么样的点评之外,消费者们的选择还在被网红、KOL 以及各种网络舆论引导着。 以喜茶为例,虽然已经在广东地区深耕数年,但这次上海排队事件可算是引爆了品牌在社交网络上的影响力。美妆博主@阿花花酱就曾在微博上说,直播,近期的最大愿望就是喝到喜茶。就连王励勤都加入了喜茶大军,说球迷送的这杯在上海要排五个小时的茶,“没来得及拿银针测,回房间一口气喝完了。”
如今能在朋友圈晒出一杯喜茶,已经变成了一种“赤裸裸的炫耀”。 当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晒出“芝士莓莓”、“芝士芒芒”、“金凤茶王”等王牌产品之后,更多还没买到的人坐不住了。他们一点儿也不担心要排上几个小时,无论是在喜茶的官方账号下,还是在各大社交网络平台上,都有他们呐喊的声音:“喜茶什么时候可以开到我们这里来?” 换句话说,大排长龙并没有没有吓退消费者,反而让更多的人对这杯小小的奶盖茶饮产生了好奇。
(图片来自:喜茶) 在计划经济时代,排队买东西背后是资源的稀缺,数量有限,先到先得。但是到了市场经济时代,物资丰富了,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本不应该再被排队所困扰,却有更多的人放着不用排队的东西不买,跑去等上好几个小时。 从前的被迫排队,到现在变成了主动选择。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这也算是当下时髦的“消费升级”。原来可能只追求吃饱,现在人们还要吃好。再有点高追求的,还要吃得巧、吃得妙、吃出品味和身份。 在这个时代,吃饭早就不再是吃东西本身,吃的都是食物之上的附加价值。而对喜茶这样的网红小吃而言,排队也不再只是排队,变成了一种类似于朝圣的消费仪式。 排队买个奶茶而已,还扯上了焦虑症 等待能让产品增值,而增加的价值会让人们在排队时更有耐心。 美国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 Ayelet Fishbach 在研究排队现象时有了这样的发现。换句话说,排队能让产品变得更值得排队。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