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作者 M.G. Siegler 是前 Google Ventures的普通合伙人,他认为当前市场上各种社交应用已经饱和,要想取得突破重围取得成功,需要转换思路,不要再过分追求用户数量,而应该定位准确,瞄准特定用户群体,将社交网络做精、做专。 当今时代,各种应用层出不穷,atv,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社交网络的规模。 人们总想创造出下一个伟大的社交网络,企业家们也不能免俗。创造出下一个 Twitter,Instagram 和Facebook 就意味着你拥有上百万甚至数十亿的活跃用户。如果说你的目标是拥有尽量多的用户,那么这是个你可以角逐的游戏。 只不过,游戏已经结束了。 现在越来越能感觉到,最后一个“伟大的”社交网络是 Snapchat。该款社交应用五年前才推出,现已有用超过 1 亿 5000 万的活跃用户,前不久刚上市。在这期间,也有许多其他社交网络推出,反响也不错。但是,最近总感觉这种面向大规模用户的窗户要关闭了,至少在美国市场是如此。 其中的原因既不言自明又难以捉摸。并不是说这些新的社交网络不如之前的引人注目——有些应用就性能、运行速度和改进体验等方面而言,高别的应用几条街。当然,现在许多应用起点就比之前的应用高。但是当前的状况是,许多国家都达到了智能手机饱和的状态。也正因如此,许多用户现在都有了他们常去的社交网站,atv,也就是我们都熟悉的那些。 当然,认为这些大行其道的应用不会倒下的想法也是危险的——毕竟世界就是这么运转的。但是,变化需要催化剂。这也就是为什么这多人等着并积极寻找手机之后的下一个平台。新的平台就是最好的催化剂,因为它们不仅会改变游戏,还会重新设置规则。 尽管有时候,这些应用可以利用他们庞大的规模和济济的人才来实现平台的跳跃(如 Facebook 跳到移动版,尽管早期他们严重错过了船只),但总会有新兴力量崛起(Twitter, Instagram,Snapchat 等等)。 只是尽管我们已经看到许多即将成为下个平台的应用出现,如平板、智能手表、智能电视以及虚拟现实VR等,但迄今还没有一款能形成大规模社交网络生态系统。最近,我们也看到人们正推动子平台的发展,也就是利用其它平台的平台。想一想:机器人和其他“微型应用”建立在聊天应用之上。语音计算有可能落到这一阵营。现在说都还为时尚早。 之前提到过的聊天应用是向大规模社交网络的最后一波尝试。这也是为什么 Facebook 收购了 WhatsApp,以及他们数次尝试收购 Snapchat 却又数次失败。但是正如我们现在看到的,Facebook 在看到新的社会范式后,已经知道如何有效(却又不是那么有效)将自己数十亿的用户抛在脑后。 但是转念一想,对于任何新出现的社交网络来说,更大的问题在于许多人一天之内使用的应用总是屈指可数的。应用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了(其实几年前就很明显了)。进入市场的障碍不是提供更好的、更吸引人的服务——事实上已经不能更好了。真正的障碍完胜一切——时间。 市场上的社交应用琳琅满目,可人们一天内使用应用的时间实在是有限的。所以他们得选择那些自己朋友也在玩的两个、三个或者四个应用。再说一遍,这些应用也已经固定了。所以现在你知道你面有座怎样的山需要你征服了吧。如果说之前这山不过是个小土丘,但现在已然成为喜马拉雅山了。 把这个类比进一步扩展一下:以前这些社交应用觉得他们可以直接可以从直升机上跳下,来到离顶峰更近一点的营地,从而登上顶峰。也就是说在应用商店里提供新功能,购买下载等等。但是现在这些行不通了。即使 Snapchat 也是实打实才能登顶,你知道吧,就是一步一步爬上去。 所以听起来感觉黯淡无光吧。好消息在于,这种事情本来就是循环往复的。尽管现在很难看清楚,最终,还是会有新的平台出现来代替手机。只是现在水平线上还没有东西能达到这个规模。手机仍旧是那座山。 这虽让人沮丧,但从另一种方面来看,也是有利的。10 年之前,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拥有智能手机,所以如果你想创建应用在手机上运行的话,只有尽可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能处于战略地位。而现在,由于人手一只智能手机,情况便正好相反了。 要我给那些现在想要建立社交网络的人建议的话,很简单:精细化,甚至精准化。通向大规模社交网络的门已经关上,但是另一扇窗已经打开了。基数小,比重再大也是小,但是基数大,比重再小也是大。 再说一遍,真正的竞争是时间。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不再是靠大规模的吸引力,而是需要饱满洋溢的热情,高度准确的定位。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