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当我还混人人网的时候,最向往就是的是参加一年一度《理想国》的文化沙龙。我还清楚的记得,第一届的嘉宾有白岩松、 陈丹青、 贺卫方 、梁文道 、熊培云、 许知远这些大咖,而他们讨论的主题,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亦或是讨论本身,都对当时的知识青年有巨大的诱惑和吸引力。 在结束之后,很多从外地的朋友久久不愿意离开,他们大多会聚在一起闲聊,有时会就威权主义、国际秩序这种话题和素不相识的人争的面红耳赤,随后又迅速成为朋友。 我们当时还都是穷学生,除了理想之外一无所有,有的外地的学生为了省钱坐了一天的火车,住宿就蹭朋友的宿舍;当然也有个别有钱的X二代,开着豪车过来听讲座,但当我们在一起聊天时,我们的灵魂都是自由而平等的。 过了几年,我们毕业,找工作,开始了新的生活,也许我们不再去理想国文化沙龙了,但是那鲜红的记忆永远热切且美好。 所以当我上周日来到知乎盐 Club的时候,听了几场讲座、见了几位朋友之后,在那一刹那,竟然有一种回到《理想国》沙龙见网友的穿越感。 今年盐club最大的感受就是,知乎真的越来越开放和包容了。 每一届盐 Club都像是一场热闹的集市,今年的盐 Club最大的变化就是第三方展位的拓展。在前几届的盐 Club,知乎的开放的展位开放的并不多,几乎仅限于一些体验式或者观赏类的,比如特斯拉、TVR(虚拟现实体验),或者是刘看山的周边,真正参与互动的并不算特别多,这和知乎对于线下活动的高要求以及克制有关。 知乎的克制是出了名的,比如知乎微信公众号拥有100多万粉丝,远超绝大多数的账号,但到目前为止,知乎的微信公众号依然不接受广告的投放,即便是知乎在去年开启了移动端的广告的情况下。 所以当我在知乎盐 Club上看到腾讯视频、小牛电动车、卖零食的enjoy、马东的米未以及Vice、丁香医生等一大串展位时,几乎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很讶异知乎会把自己的活动一下子开放给这么多的公司。从互联网到娱乐、交通、音乐、以及生活方式,今年盐 Club的展位覆盖了当下绝大多数流行的领域和行业。 这多半和知乎这一年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在过去的一年里,知乎上线了很多新产品:一小时书店、值乎、知乎Live、机构账号、加上知乎原有的产品,知乎周刊、知乎日报、知乎圆桌等,已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产品矩阵,加上两轮融资,知乎已经完成从社区到平台的跨域,正在打造成为中文世界里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 我记得去年盐Club,周源公布了知乎的数据,同时还向来访的媒体介绍刚刚上线的产品:知乎Live。截至2017年2月,知乎已经有近7000万注册用户,平均每天有2000万用户访问和使用知乎,每天这些用户的日均访问时长达40 分钟,而整个知乎网站和手机APP的月累计页面访问量已经超过了90亿。 可以预见的是,知乎正在逐渐成为年轻人用知识与这个世界连接的新纽带。 当时我把知乎Live理解成知乎版的直播,或者是MUD游戏时代里聊天室里的简单把戏——谁都不会想到,知乎Live会在一年之后,成为互联网最流行的知识付费产品之一。 而今年的盐Club,周源并没有对外公布数据,甚至没有接受媒体的采访,他就像一个导演——电影开场的那一刹那,他的工作就已经结束了。剩下的事情,都交给了观众和台上的嘉宾。 演讲的嘉宾一如既往的延续了知乎包罗万象的风格,从国博讲解员河森堡,到创新工场的合伙人汪华、再到杜蕾斯微博的操盘者金鹏远,囊括了各行各业、和各种有趣的话题。 从观众的表情和脸上的喜悦程度来看,盐Club看上去更像是一场知识嘉年华而非沉闷的知识讲座,它代表了成为中国版SXSW的某种可能性:将知识、娱乐、互联网以及分享精神通过平台串联,从而缔造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和学习途径。正如SXSW通过音乐节的形式,将科技、音乐和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一样。 事实上,今年盐Club的主力军已经不再仅仅是互联网范围内耳熟能详的大 V,过来参与的人背景更加多元,我在现场看到很多在校的大学生、还有医生、律师、网络工程师,他们有的才刚刚体验知乎没多久,有的经常去上面围观精彩答案,有的是Live重度用户,他们身份不同年龄迥异,但共同的标签就是知乎的用户。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