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6年公安部公布的《2016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全国登记吸毒人员250.5万名,每年消耗的毒品总量近400吨,因毒品而消耗的社会财富超过5000亿元,毒品走私逐年增加,冰毒在北上广深普遍存在,富裕沿海城市的冰毒、可卡因、摇头丸等消费总量较高,毒品形势依然很严峻。 在毒品的另一头,就是全天候与毒品做斗争的缉毒警,缉毒警的每一次任务都是生死对决。如果不幸在任务中牺牲,亲人们甚至不能在墓碑上刻上他们的名字,因为残忍的毒贩会对他们的家人进行报复。 虽然数字是血淋淋的,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禁毒工作”可能只存在于新闻、报纸甚至宣传栏中,不过还好,我们还有电影:透过电影,那些脸上打着马赛克的缉毒警们变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角色。在毒品故事背后,每一个吸毒者既是毒品的受害者,又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禁毒题材的电影在近年来随着禁毒工作的开展逐渐兴起,它们承载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下面,就让我来带大家看一看,atv,这些活在大荧幕中的“禁毒英雄”。 毒贩vs警察:源于港片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毒潮不断侵袭中国,过境贩毒引发的毒品违法犯罪活动骤增,吸毒人数持续上升,毒品案件不断增多,“禁毒”开始真正成为了严峻问题。 当时,内地还没有出现与毒品有关的影视作品,但香港已经开始了缉毒题材电影的尝试:1976年的《跳灰》是中国最早的缉毒题材电影,以纪录片的形式反映了70年代香港毒品泛滥的局面,影片各方面细节的突破使之成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开山之作。
图片来源:《跳灰》 “跳灰”在黑社会中是“贩毒”的意思,影片开创了港片中纪实风格摄影、跳跃式剪辑的先河,剧情上始终保持着紧张感,在大量的吹奏乐之中加入动作元素。从《跳灰》开始,香港出现了一系列与毒品有关的电影,如1979年《六三三》、1987年周润发的《江湖情》等。
图片来源:1987年《江湖情》剧照 到了21世纪初,禁毒题材在港片中取得了新的突破,如2002年的《无间道》将叙述的重点放在人与人之间的描写,尤其是两个卧底的心理矛盾的刻画,不再有传统港片中的枪战和打斗的宏大场面,而是强调由个人上升到群体的思考。
图片来源:《无间道》 “无间道”来源于佛教用语,在佛教《涅盘经》第十九卷中:“佛曰:受身无间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在佛教文化中,无间道即无间地狱,凡造五逆罪(即:杀母、杀父、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之一者,死后必坠于无间地狱,是佛经故事中八大地狱中最苦的一个,也是民间所谓十八层地狱中最底层。
另外,atv,影片开头还以佛像入镜,并分别在开头与结尾引用《涅槃经》对“无间”的解释,在浓厚的佛教文化下,影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发展与佛教“苦谛”紧密相连。黑社会老大韩琛掌握着油尖区的毒品供应源头,他以佛教思想为真理,认为命运早在自己掌握之中,可以说,他的悲剧性结局是由自身造成的,也是必然的。 与《无间道》相比,2007年的《门徒》更加直观地反映了吸毒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影片是尔冬升为了告诫人们远离毒品珍惜生活,花费多年时间根据大量真实资料改写而成的。
图片来源:《门徒》 影片中的吸毒女阿芬为了向丈夫证明人是可以戒毒的,自己也开始吸毒。
在与阿力发生关系后,阿芬形容自己的吸毒感受:“从头皮到脚趾都是高潮。”
阿芬毒瘾发作,在黑暗的环境下呈现出身体抽搐、痉挛的痛苦状,外加诡异的配乐,更给人一种扭曲的感觉......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