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微信,头条虽然数据差一些,但头条的用户使用行为很集中,就是疯狂刷信息流,所以对应的广告效果自然好。而且这种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只会把用户潜意识中的喜好引导、放大,并使之形成粘性,最后深陷其中。举个例子,长辈在朋友圈疯转的鸡汤,也是头条上常见的标题党文章,但是这类文章对二者的广告价值却不同,微信并不能指望长辈对鸡汤文的爱好而赚钱,但头条可以。 相较于微博,其实微博与头条很像了。微博强调自己是社交媒体、在推进视频化,头条也在邀请大V入驻、并推出问答等社交属性的产品。在用户数据上微博还稍领先,日活是头条的近2倍,但营收的差距从何而来呢 ?我认为同样是内容消费,Follow机制相较于机器推荐是低效的,这就导致广告价值不同。微博最长出现的问题是,刷一刷内容就没了,但头条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张一鸣一直在强调技术中立,来反驳针对头条低俗化的批评。马克扎克伯格也强调Facebook只是一个平台,来逃脱针对假新闻的指责。有没有发现双方的说辞很像。一个共同背景是,头条和Facebook都成为了流量黑洞,流量黑洞背后是巨大的广告收益。不同的是,Facebook的信息流仍然以用户的关系链或品牌主页为主,而头条的信息流以自媒体和抓取的网络内容为主,后者不管是在内容把控方面还是粘性方面,似乎相较于强者,都更差一些。这似乎是头条潜在的危机所在。 结语: 总结一下,就是:腾讯用户规模大(粘性),但IM做效果广告天生不如SNS顺畅,似乎更擅长介入服务赚钱(微信支付和微信九宫格),而朋友圈的广告潜力仍有待证明。微博的产品形态与Facebook逐渐趋同,但其问题出在虽有社交关系,但比Facebook粘性弱),虽能承载广告,但内容广度和厚度需增强。今日头条的广告营收玩得最溜,但缺乏用户关系,纯内容形态的护城河有多深?有待持续证明。 所以,在成为中国Facebook的路上,准确说在效果广告规模的争夺路上,三方都各有优势,也各有焦虑。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